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草豆蔻丸

草豆蔻丸

内外伤辨》卷下: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实(麸炒黄色)白术各30克大麦蘖(面炒黄色)半夏(汤洗七次,日干)黄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黄色)各15克 干生姜橘皮青皮各6克 炒盐1.5克

制法上药研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主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汤下。

摘录内外伤辨》卷下

脾胃论》卷下: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泽泻0.3克(小便数减半)柴胡0.6~1.2克(消息胁痛多少用)神曲姜黄各1.2克当归身 生甘草甘草青皮各1.8克桃仁(汤洗,去皮、尖)2.1克 白僵蚕吴茱萸(汤洗去苦烈味,焙干)益智黄耆陈皮人参各2.4克半夏3克(汤洗七次)草豆蔻仁4.2克(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麦蘖面(炒黄)4.5克

制法上药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均,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脾胃气虚,恶风怕寒,耳鸣,腰背疼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眩,食入反出,心胃疼痛,咽膈不通,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项转动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白开水送下。

摘录脾胃论》卷下

《圣惠》卷二十八: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半两(去皮),桂心半两,丁香3分,高良姜半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3分,诃黎勒3分(煨,用皮),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豆蔻半两(去皮),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姜、枣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片玉心书》卷五: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面包煨去油)1钱,陈皮6钱,泽泻1钱,半夏1钱,桃仁(去皮尖)7粒,麦芽(炒)2钱半,神曲(炒)4钱,柴胡4钱,姜黄4钱。

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小儿外感风寒,内伤冷物,胃气当心而痛,啼哭闷绝,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热手按摩则止者。

用法用量白汤送下。

摘录《片玉心书》卷五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白豆蔻3钱,白术1两,三棱1两,草豆蔻1两,半夏1两,砂仁5钱,片姜黄5钱,枳实5钱,青皮5钱,良姜(一作干姜)5钱,陈皮5钱,桂皮5钱,丁香5钱,蓬术5钱,木香5钱,藿香5钱,小草5钱。

制法生姜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肥人胃脘当心痛,或痞气在中脘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白汤送下。

摘录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圣惠》卷十八: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1两(去皮),白术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黄耆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两(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细末,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热病后,脾胃气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二十九: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1两(去皮),木瓜半两,当归3分,前胡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槟榔1两,诃黎勒1两(煨,用皮)。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心腹痞满,胁下妨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四十八: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1两(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茴香子1两(微炒),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1两,桂心1两,干姜1两(炮裂,锉),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芎藭1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木香1两,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四肢寒冷,脐下妨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热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圣惠》卷五十: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去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远志(去心)1两,桂心1两,细辛1两,干姜(炮裂,锉)1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气,饮食难下,胸膈噎闷,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不拘时候,含1丸咽津。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五十: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1两(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缩砂1两(去皮),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枳实半两(麸炒微黄),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半分,鸡舌香半两,槟榔半两,木香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末,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气,脾胃久冷,呕吐酸水,脾腹(疒丂)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四十四: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去皮)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诃黎勒皮(焙)半两,甘草(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久虚,不下食,痰逆恶心;脾胃久冷,气攻心腹,肠鸣胀满。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豆蔻丸”。

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四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八:草豆蔻丸

药方名称草豆蔻丸

处方豆蔻仁1两,丁香1两,麝香1分,藿香叶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零陵香半两,莎草根(去毛)半两,木香半两,白芷半两,当归(切,焙)半两,槟榔(锉)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心脾蕴热,随气上熏,发为口臭。

用法用量每含化1丸,咽津液,日3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

猜你喜欢

  • 换肠丸

    《御药院方》卷七:换肠丸药方名称换肠丸处方御米壳1两(去隔蒂,碎,微炒,净秤),木香1两,诃子皮1两,白芍药1两,甘草(炒)1两,当归(去芦头,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制

  • 白雌鸡汤

    药方名称白雌鸡汤处方白雌鸡1只(去肠脏,治如食法)泽漆(切碎)2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3两,白术1两,甘草(炙令赤色)1两半。功能主治利小便。主胸中喘咳逆,水气身肿。用法用量上5味,除鸡外,粗捣筛,

  • 和荣散坚丸

    《外科正宗》卷四:和荣散坚丸药方名称和荣散坚丸处方当归熟地茯神香附人参白术橘红各60克 贝母 南星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丹皮各30克芦荟角沉各24克龙齿30克(煅,无则用鹿角尖60克煅)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

  • 产后调理方

    药方名称产后调理方处方当归身9克川芎4.5克 生地6克赤芍药4.5克 元胡(醋制)6克牛膝15克蒲黄4.5克干姜(炒黑)2.1克肉桂(火盛者及夏月勿用)2.1克山楂肉9克五灵脂(醋炒,去沙)3克桃仁(

  • 清心饮

    《血证论》卷八:清心饮药方名称清心饮处方当归9克 生地9克白芍6克 莲心9克连翘心3克茯神6克 枣仁9克 草节3克麦冬9克川贝母3克竹叶心3克龙骨9克功能主治治心经血虚,夹有痰火之失眠。用法用量水煎服

  • 会稽赖分常山汤

    药方名称会稽赖分常山汤别名常山汤处方常山3两,石膏8两(碎,绵裹),甘竹叶一把(切),糯米100粒。制法上切。功能主治疟疾。用法用量常山汤(《中藏经·附录》)。注意忌生葱、生菜。摘录《外台》卷五引《崔

  • 黄耆赤昆汤

    药方名称黄耆赤昆汤处方黄耆、昆布、赤小豆。功能主治健脾利湿。主脾虚胎水之轻者。症见腹部增大之快与妊月不符,胸闷气喘,四肢浮肿,四肢无力,不思饮食,面色淡黄。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练花粉

    药方名称练花粉处方川芎1两,藁本1两,练花1两,丁香2两,英粉半升。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固阳气,御风寒雾湿,止痱子、风疹瘙痒。主用法用量粉身以止汗。摘录《鸡峰》卷四

  • 俞山人降气汤

    药方名称俞山人降气汤处方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麻黄(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一两。干姜(炮)、人参、附子(炮

  • 加参生化汤

    《宁坤秘籍》卷中:加参生化汤药方名称加参生化汤处方人参3钱,桃仁10粒,麻黄根1钱,枣仁1钱(炒),浮麦1撮。功能主治产后汗出气短。用法用量渴,加麦冬1钱,五味子10粒;嗽,加杏仁10粒,桔梗5分;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