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姜附散

姜附散

《魏氏家藏方》卷五:姜附散

药方名称姜附散

处方附子7钱,生姜1斤,胡椒半两,丁香半两(研末,不见火)。

制法生姜1斤(肥者),取自然汁,同附子入砂器内,慢火煮,候附子化为糊,须不住用匙搅动,恐焦,直至姜汁煮耗尽,约7分取出,挑入银器内,四面摊开,顿重汤上,时复搅转,重摊过,候药9分干,可以捻不粘缀手,尽取出,捻成小饼子,顿在筛子内,或晒或焙干,碾为细末,再入胡椒丁香末。

功能主治脾虚胃寒。

用法用量空心米饮调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赤水玄珠》卷四:姜附散

药方名称姜附散

处方附子1斤,生姜3斤。

制法生姜捣汁,浸香附1宿,晒干再浸,再晒,以姜汁尽为度,为末。

功能主治膈气不通,胸膈间结块,大如拳,坚如石,呕吐恶心,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

摘录《赤水玄珠》卷四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姜附散

药方名称姜附散

处方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诃黎勒(煨,去皮)1两,龙骨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脏寒,下痢白脓,心腹疠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煎乌梅汤空心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姜附散

药方名称姜附散

处方干姜附子(炮)、皂荚(炙,去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青下,白下。

用法用量饮服方寸匕。不过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

猜你喜欢

  • 薄荷点汤

    药方名称薄荷点汤处方薄荷叶10两,瓜蒌根1两(生用),荆芥穗(生用)4两,甘草5两1分(生用),砂仁3两(生用)。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风壅咽喉不利,痰实烦渴,困倦头昏,或发潮热,及一切风痰疮疥。用法

  • 补益桑黄丸

    药方名称补益桑黄丸别名桑黄丸处方桑黄半斤,牛膝(酒浸,切,焙)1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半斤,麦糵(炒)半斤,白术半斤,陈曲(炒)半斤,当归(切,焙)半斤,大黄(锉,炒)半斤,生地黄10斤(绞

  • 桦皮饮子

    药方名称桦皮饮子别名桦皮汤处方桦皮木。功能主治豌豆疮。用法用量桦皮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五)。《伤寒总病论》本方用桦皮木二两。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陈藏器方,名见《伤寒总病论》卷四

  • 清脾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清脾汤药方名称清脾汤处方厚朴120克(姜制炒)乌梅(打,去仁)半夏(汤去滑)青皮良姜各60克草果(去皮)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锉散。功能主治温脾化痰。治疟疾,发作有时

  • 大补阴膏

    药方名称大补阴膏处方茯神2两(去皮心),远志2两(去梗,炒干用),人参5钱(去芦),白术4两(切片,水洗,去油,晒干),茯苓2两(去皮),橘红1两5钱(去白),贝母1两5钱(姜汤煮过),甘草3钱(炙,

  • 韭根汁

    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卫生总微》卷十四:韭根汁药方名称韭根汁处方韭根汁、猪脂。功能主治少小腹胀满。用法用量上煎,细细服之。摘录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卫生总微》卷十四《圣济总录》卷一七四:韭根汁药方

  • 解毒内托散

    药方名称解毒内托散别名解毒内托汤处方金银花、黄耆、当归、赤芍药、防风、甘草节、荆芥、连翘、木通。功能主治痘痈,痘后余毒。因痘灌浆之时,毒气太盛,未得尽化,留藏于经络,聚而不散,轻则发为疮疖,重即成痈,

  • 参柏丸

    药方名称参柏丸处方苦参、黄柏各等分。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功能主治肠风下血。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酒吞下。摘录《赤水玄珠》卷九

  • 加减寿脾煎

    药方名称加减寿脾煎处方党参4钱,白术3钱,当归2钱,山药2钱,干姜(炮)2钱,莲肉2钱,苍术2钱,白芷2钱,焦艾3钱。功能主治健脾升阳,温化寒湿。主脾阳不运,寒湿下注,带下色黑质薄,月经后期,色淡质清

  • 聪耳地黄丸

    药方名称聪耳地黄丸处方六味地黄丸加远志1两,石菖蒲1两,牛膝1两,杏仁8钱。制法上为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耳病。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酒送下。摘录《吴氏医方汇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