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黄皮叶

黄皮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药材名称黄皮叶

拼音Huánɡ Pí Yè

别名油皮、油梅

来源芸香黄皮属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以根、叶、果种子入药。全年采根、叶;果熟时摘下,晒干;收集种子(核),晒干。

性味叶:苦、辛,平。

根、核:苦、辛,微温。

果:甘、酸,微温。

功能主治叶:解表散热,顺气化痰。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治感冒发热。

根、核: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用于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通经。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积胀满,痰饮咳嗽。

用法用量叶、根、核均为3~5钱;果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皮叶

药材名称黄皮叶

拼音Huánɡ Pí Yè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叶片。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性味《陆川本草》:"辛,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除痰行气。治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气胀腹痛,黄肿,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

①《本草求原》:"解秽除垢,退黄肿。"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③《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痰湿喘咳: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疟疾: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解秽恶,消风肿,治疥癞,去热散毒: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

⑤通小便: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皮叶

药材名称黄皮叶

拼音Huánɡ Pí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Wampee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黄皮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m。幼枝、花轴、叶轴、叶柄及嫩叶下面脉上均有集生成簇的丛状短毛及长毛,有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长4-8mm;小叶片5-13,顶端1枚最大,向下逐渐变小,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cm,宽2.5-6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不对称,边浅波状或具浅钝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枝扩展,多花;萼片5,广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长不超过5mm,开放时反展;雄蕊10,长短互间;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浆果球形、扁圆形,长1.2-3cm,淡黄色至暗黄色,密被毛。种子绿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 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多皱缩,破碎,黄绿色至深绿色,完整者呈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密布细小半透明油点及疏柔毛,长4-13cm,宽2-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两侧不对称,叶全缘或浅波状至浅圆齿状,略反卷,叶脉于叶面凹下,于背面凸起,小叶柄被短柔毛,长2-4mm,质脆。气香,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呈扁方形或长方形,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有多数气孔及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海绵组织合多数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主脉纸管束周韧式,中柱鞘纤维束淡黄色。断续排列成环状。叶肉组织中有大型分泌细胞(直径40-200μm)散在。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多,棱角稍钝,直径15-35μm;亦有少数草酸钙方晶;②非腺毛指状至长圆锥形,直径30-50μm,长70-240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多为不定式,少数为环式,副卫细胞4-6个;④中柱鞘纤维壁较厚,直径30-40μm,周围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簇晶;⑤木纤维外壁呈波状,胞腔稍大,直径40-70μm;⑥导管多为网纹及螺纹,直径60-100μm。

化学成分黄皮叶含新黄皮内酸胺(neoclausenamide),异新黄皮内酰胺(isoneoclausenamide),黄皮内酰胺(clausenamide),环黄皮内酰胺(cyclocaausenamide),一种新的内酰胺及ε-戊内酰胺(ε-valerolactam),高黄皮内酰胺(homoclausenamide)和ξ-黄皮内酰胺(ξ-clausenamide),香豆精类化合物印黄皮内酯(indicolactone),八角黄皮内酯(anisolactone),2”,3”-环氧八角黄皮内酯(2”,3”-epoxyanisolactone)。地上部分含三萜醇黄皮萜醇(lansiol)即3β-羟基-23,24,24-三甲基羊毛甾烷-9(11),25-二烯[3β-hydroxy-23,24,24-trime-thyllanosta-9(11),25-diene],黄皮酰亚胺(lansimide)等。

性味辛;苦;平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复方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痰湿喘咳: 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③治疟疾: 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解秽恶,消风肿, 治疥癞,去热散毒; 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⑤通小便: 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1.《本草求原》: 解秽除垢,退黄肿。

2.《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3.《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不凋木

    药材名称不凋木拼音Bù Diāo Mù别名格棒子、格棒棒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小叶石积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

  • 粉防己

    药材名称粉防己拼音Fěn Fánɡ Jǐ英文名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别名汉防己、白木香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Stephania tetrandra S. Mo

  • 紫藤子

    《中药大辞典》:紫藤子药材名称紫藤子拼音Zǐ Ténɡ Zǐ别名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江苏植药志》),土木鳖(苏医《中草药手册》)。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种子。原形态植物

  • 菥蓂子

    《中药大辞典》:菥蓂子药材名称菥蓂子拼音Xī Mínɡ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种子。5~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打下种子,晒干,扬净。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菥蓂&qu

  • 网脉山龙眼

    药材名称网脉山龙眼拼音Wǎnɡ Mài Shān Lónɡ Yǎn别名亮光子、苦锯子、仇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山龙眼科植物网脉山龙眼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icia reticulata W.

  • 枳椇木汁

    《中药大辞典》:枳椇木汁药材名称枳椇木汁拼音Zhǐ Jǔ Mù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树干中流出之液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枳椇子"条。化学成分木质部含拐枣

  • 黄花蔷薇

    药材名称黄花蔷薇别名色清[藏名]来源蔷薇科黄花蔷薇Rosa setipoda Hemsl. et Wils.,以果实、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果实:理脾健胃。根:清热发乳,止泻。治红

  • 山乌桕

    药材名称山乌桕拼音Shān Wū Jiù别名红乌桕、红叶乌桕、山柳乌桕来源大戟科乌桕属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 (Champ. ex Benth.)Muell.-Arg.,以

  • 南蛇藤根

    《中药大辞典》:南蛇藤根药材名称南蛇藤根拼音Nán Shé Ténɡ Gēn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卫矛种植物南蛇藤的根,8~10月采,洗净泥土,晒干。生境分部产江西、

  • 乌桕叶

    《中药大辞典》:乌桕叶药材名称乌桕叶拼音Wū Jiù Yè别名卷子叶(《分类草药性》),油子叶(《生草药手册》),虹叶(《岭南草药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大戟种植物乌桕的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