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麻油

麻油

《中国药典》:麻油

药材名称麻油

拼音Má Yóu

英文名OLEUM SESAMI

来源本品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的澄明液体;气微或带有熟芝麻的香气,味淡。本品与氯仿、乙醚、石油醚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合,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应为0.917~0.923(附录ⅦA)。折光率应为1.471~1.475(附录ⅦF)。

鉴别取本品1ml ,置试管中,加含蔗糖0.1g的盐酸10ml,振摇半分钟,酸层即显粉红色,静置后,渐变为红色。

功能主治润滑剂及赋形剂。内服可润肠、润肺;外用作为软膏及硬膏基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7~68ml。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麻油

药材名称麻油

拼音Má Yóu

别名胡麻油(《别录》),乌麻油(《外台》),脂麻油(《近效方》),香油(苏轼《物类相感志》),生油(《本草衍义》),清油(《岭南卫生方》)。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种子榨取之脂肪油

性味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品汇精要》:"味甘,性微寒,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阳明经。"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

①《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

②《千金·食治》:"去头面游风。"

③孟诜:"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

④《本草拾遗》:"主天行热,肠秘内结热,服一合,下利为度。"

⑤《日华子本草》:"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

⑥《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用法用量内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注意脾虚便泄者忌服。

复方①治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蔺氏经验方》)

②治百药、百虫、五金八石、砒霜、山岚瘴蛊,及河豚诸毒:生胡麻油一碗,灌之,吐出毒物。(《易简方》)

③治漏眙难产,因血干涩: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他药无益,以此助血为效。(《便产须知》)

④治痈疽发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气不内攻:麻油一斤,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尽。(《仁斋直指方》)

⑤治肿毒初起:麻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选方》)

⑥治急喉痹:生油一合,急灌之。(《圣济总录》)

⑦治梅花秃癣: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烧火,入内煎沸,沥猪胆汁一个,和匀,剃头擦之,二、三日愈,勿令日晒。(《普济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胡麻油,用以煎炼食物,尤能动火生痰,陈氏谓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似乎寒耳。"

②《本草经巯》:"麻油,甘寒而滑利,故主胞衣不下及利大肠;生者气更寒,能解毒。凉血,故摩疮肿,生秃发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取麻油文火加温至沸腾,冷后装瓶,用以滴鼻,初次每侧鼻孔2~3滴,以后渐增至5~6滴,每日3次。试治63例,52例显效,3例进步或改善,8例无效。平均用药最短者10天,最长者3个月。治疗后自觉鼻通气改善,伴随症状亦随之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例经1年随访,未见复发。试治萎缩性鼻炎及慢性化脓性副鼻窦炎数十例,均未见效。麻油滴鼻后作用徐缓而持久,奏效不如麻黄素液迅速;见效最快者3日,慢者1周以上。往往2周后效果才显着。治疗过程中除少数在治疗开始即大量滴鼻而发生暂时性头晕、头胀、恶心、呕吐等症外,一般无特殊反应。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紫茉莉叶

    《中药大辞典》:紫茉莉叶药材名称紫茉莉叶拼音Zǐ Mò Lì Yè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叶片,秋季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茉莉根"

  • 鸡爪乌

    药材名称鸡爪乌拼音Jī Zhuǎ Wū别名细草乌来源药材基源:为志茛科植物康定翠雀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lphinium tatsienense Franch.[D.soonmingense

  • 赤楠

    《中药大辞典》:赤楠药材名称赤楠拼音Chì Nán别名牛金子(《植物名实图考》),鱼鳞木、赤兰、石柃、山石榴(《中国经济植物志》),瓜子柴、山乌珠、细叶紫陵树、细子莲、赤楠蒲桃、瓜

  • 劲直蒿

    药材名称劲直蒿拼音Jìn Zhí Hāo别名茵陈蒿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直茎蒿的幼苗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imisa edgworthii Balakr. [A. de- missa K

  • 紫茉莉

    药材名称紫茉莉拼音Zǐ Mò Lì别名胭脂花、胭粉豆、水粉花、粉子头、夜娇娇、夜晚花、入地老鼠来源紫茉莉科紫茉莉属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以根及全草入药。秋

  • 黄荆

    药材名称黄荆拼音Huánɡ Jīnɡ别名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五指风、五指柑来源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及牡荆V. negundo L. var. can

  • 酸浆菜

    《中药大辞典》:酸浆菜药材名称酸浆菜拼音Suān Jiānɡ Cài别名山蓼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肾叶山蓼的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直立。叶

  • 水半夏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半夏药材名称水半夏拼音Shuǐ Bàn Xià别名戟叶半夏来源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戟叶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Bl

  • 中亚天仙子

    药材名称中亚天仙子来源茄科中亚天仙子Hyoscyamus pusillus L.,以叶、种子入药。生境分部新疆、西藏。性味苦、辛,温;有大毒。功能主治解痉止痛,安神定喘。用于胃痉挛疼痛,喘咳,癫狂。摘

  • 鬼目

    《中药大辞典》:鬼目药材名称鬼目拼音Guǐ Mù别名来甘(《别录》),白草子(陶弘景),排风子(《纲目》),毛藤果(《百草镜》)。出处《别录》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