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革耳

革耳

药材名称革耳

拼音Gé ěr

别名木上森、八担柴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菌野生革耳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us rudis F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子实体革质,菌盖宽3-9cm。半球形,后扇形或扁漏斗形;盖面干,有密的绒毛或粗毛,淡肉堇色,后淡黄褐色或赭褐色;盖缘初时内卷,后近平展,被密绒毛。菌肉较薄,初时柔软,后变为革质,干后呈木栓质,味稍苦。菌褶延生,密,幅窄,白色至微红色,后浅黄褐色。菌柄偏中生,短,长1-3cm,粗0.2-0.8cm。圆柱形,与盖面同色,有粗毛,强韧,革质,中实。囊状体圆柱形至棒状,(45-50)μm×(10-13)μm。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6-8)μm×(3-4)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杨、柳、桦等阔叶树的枯立木、倒木或伐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甘肃、台湾、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菌盖革质,中部下凹,或呈漏斗形,直径2-9cm,菱色、茶色或锈褐色,表面有粗毛。菌肉较薄,革质或木栓质。菌褶稠密,窄,不等长,浅黄褐色。菌柄革质,偏生或近侧生,长0.5-2cm,直径0.2-1cm,色同菌盖,表面有粗毛,内实。气微,味微苦。

性味苦;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疮疡肿痛或溃破;癞疮;杨梅毒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东北红豆杉

    药材名称东北红豆杉拼音Dōnɡ Běi Hónɡ Dòu Shān别名紫杉、赤柏松、米树来源红豆杉科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以叶入药

  • 路边草

    《中药大辞典》:路边草药材名称路边草拼音Lù Biān Cǎo别名星星蒿、花叶鱼鳅串、鸡儿肠。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窄叶鸡儿肠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藤本,高2

  • 栗毛球

    《中药大辞典》:栗毛球药材名称栗毛球拼音Lì Máo Qiú别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风栗壳(《广东中药》Ⅱ),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出处

  • 蒙自虎耳草

    药材名称蒙自虎耳草拼音Ménɡ Zì Hǔ ěr Cǎo别名岩耳巴、反背红、红岩草、心叶蒙自虎耳草、大虎耳草。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蒙自虎耳草的全草。全年可采。原形态

  • 山大黄(华北大黄)

    药材名称山大黄(华北大黄)拼音Shān Dài Huánɡ别名峪黄、河北大黄来源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根部,除

  • 千层塔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层塔药材名称千层塔拼音Qiān Cénɡ Tǎ别名蛇足草、狗牙齿、直立石松、矮松、山芝、虱子草[贵州]、金不换[福建]来源为石松科石松属植物蛇足石松Lycopodium

  • 杜仲

    《中国药典》:杜仲药材名称杜仲拼音Dù Zhònɡ英文名CORTEX EUCOMMIAE别名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来源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 悬钩茎

    药材名称悬钩茎拼音Xuán Gōu Jīnɡ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悬钩子的茎。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悬钩子"条。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茎烧为末服之,主喉

  • 吊山桃

    药材名称吊山桃别名细叶青藤来源萝藦科吊山桃Secamone sinica Hand. Mazz.,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功能主治强筋壮骨,补精催奶。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龙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珠药材名称龙珠拼音Lónɡ Zhū来源茄科龙珠Tubocapsicum anomalum (Franch. ex Sav.)Makino,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