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螳螂

螳螂

《中药大辞典》:螳螂

药材名称螳螂

拼音Tánɡ Lánɡ

别名不过、蟷蠰、薁洀貈、蛑(《尔雅》),蚀肬(《本经》),髦(《方言》),蚚父(《说文》),天马(《吕氏春秋》高诱注),螗螂、石螂(《尔雅》郭填注),屹肬(《方言》郭璞解),拒斧、刀螂、蟷螂(《纲目》),斫父、斫郎(《说文解字注》)。

出处《别录》

来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全虫。夏、秋间捕捉。

原形态①大刀螂

体形较大,呈黄褐色或绿色,长约7厘米。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中纵沟两旁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其后方有细齿,但不甚清晰。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性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细长。前脚足粗大,为镰刀状,基部外缘有短棘16个以上,腿节下外缘有短棘4个,以第2个最大。

栖于草丛及树枝上。捕食各种小虫。秋季产卵于草茎或树枝间,翌年春末孵化,幼虫形与成虫相似,惟翅较小。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小刀螂

体形大小中等,长4.8~9.5厘米,色灰褐至暗褐,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侧角部的齿稍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以上两种螳螂的卵鞘(桑螵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螳螂除上述2种外,常见而分布较广的尚有薄翅螳螂、巨斧螳螂及华北刀螂等,其全虫及卵鞘亦可同供药用。

化学成分绿色螳螂的体液呈碱性,pH7.8~9.0,棕色螳螂则呈酸性,pH5~6(可能与食物有关)。在体外,此两色素的呈色,可因酸碱性而互变。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与黄色色素都是胆绿素及其相类物质;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胆绿素。与高等动物一样,甘氨酸是合成胆绿素的材料。

性味《医林纂要》:"甘咸,温。"

功能主治治惊痫,咽喉肿痛,痔疮。

①《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蚀疣目。"

②《医林纂要》:"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吹喉或调敷。

复方①治小儿急惊,定搐:螳螂-个,蜥蜴一个,赤足蜈蚣一条。上三味,同为细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内。(《圣济总录》中分散)

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萼梅(去蒂)五分。共研细末,吹入喉内,能生肌,消炎。(福建)

③治痔疮:烧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纲目》)

④治脚气(痹、水脚气):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动植物民间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螳螂

药材名称螳螂

拼音Tánɡ Lánɡ

英文名Mantis

别名不过、蟷(虫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马、螗螂、石螂、龅胧、食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儿、怒备、马螂康

出处出自 《本草纲目》: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按:应作《圣济总录》)治惊风,吹鼻定搐法中用之,盖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膛螂科动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小刀螂、广腹螳螂等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3.Stalilia maculata Thunb4.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间捕捉,晒干。

原形态1.大刀螂,体形较大,长约8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虫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

2.南方刀螂,体中等大小,细长,体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红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长,前胸背板两侧几平行,中间有一浅纵沟。翅淡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节三角形,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显的橘红色斑纹。中足和后足细长。

3.小刀螂,体中等大小,长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侧角部的齿稍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色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

4.文腹螳螂,体中等大小,绿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胸粗短,前半部两侧扩大,最大宽度为最狭处的2倍。两侧有明显的小齿。前翅革质,狭长如叶片状,外缘及基部青绿色,中部透明,外缘中间有淡黄色斑块;后翅膜质。前中镰刀状,前足基节下缘有4个齿。中足和后足细长。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于草丛及树枝上。

2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

4.

资源分布:1.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分布于南方各地。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4.分布于我国广东、台湾和湖北等地。

栽培气候:喜暖,树上栖生。野生、自由繁殖。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多为干瘪的虫体,长4-8cm,黑褐色或黄棕色。头部三角形,复眼1对,单眼3个,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触间上方;前胸背侧缘具细齿。翅、足多残缺不全。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咸、涩。

化学成分绿色螳螂的体液呈碱性, pH7.8-9.0,棕色螳螂则呈酸性, pH5-6(可能与食物有关)。在体外,此两色素的里色,可因酸碱性而互变。落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与黄色色素都是胆绿素及其相类物质;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胆绿索。与高等动物一样,甘氨酸是合成胆绿素的材料。

药理作用有镇静和消炎作用

炮制净制:除去杂质;切制:用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味味甘;咸;性温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定惊止搐;解毒消肿。主小儿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疔肿恶疮;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2只。外用:适量,捣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调敷。

注意血热无瘀者慎用。

复方①治小儿急惊,定搐:螳螂一个,晰蜴一个,赤足蜈蚣一条。上三味,同为细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内。(《圣济总录》中分散)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窖梅(去蒂)五分。共研细末,吹入喉内。能生肌,消炎。(福建)③治痔疮:烧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纲目》)④治脚气(痹、水脚气):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动植物民间药》)

各家论述1.《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溺,又出箭骸,生者能蚀死目。

2.《医林纂要》: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草原老鹳草

    药材名称草原老鹳草拼音Cǎo Yuán Lǎo Guàn Cǎo别名红根草(甘肃省卫生防疫站《红根草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观察》)。出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草原老鹳

  • 白杨树皮

    《中药大辞典》:白杨树皮药材名称白杨树皮拼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别名白杨皮(《梅师集验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原形态山杨,又

  • 白药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药子药材名称白药子拼音Bái Yào Zǐ别名白药脂、盘花地不容、山乌龟、金线吊乌龟[广东、湖南]、金线吊葫芦[江西]、金丝吊鳖来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头花千

  • 四叶草

    《中药大辞典》:四叶草药材名称四叶草拼音Sì Yè Cǎo别名冷水丹、风车草、四方草(《江西草药》)。出处《江西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四叶葎或细四叶葎的全草。夏季花期采收,晒干或鲜

  • 地梭罗

    药材名称地梭罗拼音Dì Suō Luó别名地浮萍、一团云(《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地钱科植物地钱的全体。全年可采。原形态原叶体扁平,呈叶状,先端2叉分裂,表面

  • 猪肺

    《中药大辞典》:猪肺药材名称猪肺拼音Zhū Fèi出处《千金·食治》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性味甘,平。①《本草图经》:"微

  • 牛白藤根

    《中药大辞典》:牛白藤根药材名称牛白藤根拼音Niú Bái Ténɡ Gēn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茜草种植物牛白藤的根。全年可采。性味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 鹳骨

    《中药大辞典》:鹳骨药材名称鹳骨拼音Guàn Gǔ出处《别录》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原形态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

  • 蔓荆子叶

    药材名称蔓荆子叶拼音Màn Jīnɡ Zǐ Yè别名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叶或枝叶。化学成分蔓荆的细枝(干)含挥发油0.11

  • 山马鞭草

    药材名称山马鞭草拼音Shān Mǎ Biān Cǎo英文名Denseleaf Sedge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密叶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