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硬水黄连

硬水黄连

《中药大辞典》:硬水黄连

药材名称硬水黄连

拼音Yìnɡ Shuǐ Huánɡ Lián

别名黄连(《百草镜》),金鸡脚下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黄脚鸡(《四川中药志》),硬杆水黄连(《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毛茛科植物箭头唐松草。5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1.5米,全株无毛。根茎短,须根细长,黄棕色。茎有纵棱。叶为2至3回3出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有纵沟,具膜质耳状鞘,基生叶的柄长6~8厘米,茎生叶愈向上叶柄愈短,乃至无柄;小叶片线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楔形,全缘或先端2~3裂,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反卷;顶端小叶具柄,两侧小叶常无柄;顶梢或花序上的叶狭小,近披针形,2~3裂或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苞片及小苞片均为卵状披针形,褐色,膜质;花黄色,花柄长3~5毫米;萼片4,卵状椭圆形;雄蕊10~20,花丝细弱,花药线状长圆形,具小箭头;雌蕊6~12。瘦果很小,卵状圆形,无柄,灰褐色,宿存柱头短,呈箭头状。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于向阳斜坡、林缘、灌丛、草地、河边。分布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甘肃、青海、四川、湖北、内蒙古等地。产于四川。

性状干燥根茎较粗,须根众多,细长,呈马尾状,外表灰棕色至灰黄色,断面鲜黄色。根茎上方常有茎杆残基。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根含小檗碱。

原种Thalictrum simplex L.地上部分合生物碱:唐松草宁碱、箭头唐松草碱、鹤氏唐松草碱、芬氏唐松草碱、唐松草洒明碱。叶含唐松草宁碱、箭头唐松草碱。根含生物碱小唐松草碱、小唐松草宁碱、β-别隐品碱、木兰花碱、箭头唐松草米定碱、黄唐松草碱、鹤氏唐松草碱等。种子含箭头唐松草碱。油中分出唐松草酸。

药理作用箭头唐松草碱对小鼠有镇静作思,对可拉唑(1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虽无保护作用,但可延长环已巴比妥之睡眠时间达2倍,此剂量(50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不影响体温,如加倍剂量则可使体温在2小时内下降2.5~2.7℃,于18小时内下降6.5~6.0℃。对麻醉猫1~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20~90毫米汞柱,同时心率变慢,心收缩振幅加大,10毫克/公斤则可致死。对胆碱能受体影响很轻,不改变肾上腺素之反应。5毫克/公斤有轻度的抗肾上腺素作用,在猫小肠及子宫标本上有轻度拟胆碱样作用。在0.0001浓度时有解痉作用。

鹤氏唐松草碱1~3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于猫,可引起血压短暂下降并导致死亡。对小鼠之半数致死量为282毫克/公斤。

唐松草属中尚含有抗肿瘤的生物碱。

性味《四川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湿热,解毒。治黄疸,痢疾,哮喘,麻疹合并肺炎,鼻疳眉赤,热疮,

①《纲目拾遗》:"治鼻疳。"

②《分类草药性》:"治五种黄疸,哮吼喘急,解热毒,涂火疮。"

③《四川中药志》:"消肿,去湿及解毒。治五种黄疸,腹痛泻痢,目赤红肿,咳嗽气喘,涂热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研末调涂。

复方①治大叶性肺炎:箭头唐松草五钱(或根三钱),葶苈子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

②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箭头唐松草根,蝉蜕旋覆花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③治痢疾:箭头唐松草马齿苋各五钱。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④治鼻疳:百部三钱(切片晒干。炒,取净末二钱),地骨(净炒)二钱,五倍子(炒)、黄柏(炒)、甘草(炒)各二钱,水黄连(切片,炒)一钱。共为末。如鼻疳烂通孔者,以此调香油搽。(《纲目拾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硬水黄连

药材名称硬水黄连

拼音Yìnɡ Shuǐ Huánɡ Lián

英文名root of Shortstalk slimptop Meadowrue

别名黄连金鸡脚下黄、硬杆水黄连黄脚鸡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1.《百草镜》:水黄连,打箭炉出者,形细长,少硬刺,较重于他连,以皮肉带青色者为佳。出小西天者,色黑有毛者佳,无毛光黄者次之。

2.《纲目拾遗》:川中一种黄连,生于泽旁,周身有黄毛,如狗脊毛状,名水黄连,颇细小。市人以之伪充真川连出售。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短梗箭头唐松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alictrum simplex L.var.Brevipes Hara[T.simplex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栽培3-4年即可采收,春、秋季将根挖出,剪下地上茎叶,洗去泥土,分别晒干。

原形态短梗箭头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不分枝或有向上的分枝。叶互生;茎下部叶有稍长柄,上部叶无柄;茎生叶向上近直展,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茎下部叶片长达20cm;小叶楔状倒卵形、楔形或狭菱形,长1.5-4.5cm,宽0.5-2cm,基部狭楔形或圆形,3裂,裂片狭三角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税尖,下面脉隆起,网脉明显。圆锥花序长9-30cm,分枝近直展;花两性,花梗长1-5mm;萼片4,花瓣状,卵形,长约2mm,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约2mm,先端有短尖头;心皮6-12,柱头宽三角形。瘦果狭卵形,长约3mm,有8条纵肋,果梗短,或与瘦果近等长。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平原或低山草地、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

栽培1.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高山和平原都可生长,常野生在向阳山坡、林边、路旁草丛中。宜肥沃的砂质壤土和腐植质壤土栽培。

2.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繁殖。种子塑殖:于3月播种育苗,按行距23-27cm开横沟,深约6cm,播幅约10cm,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分根繁殖:在冬季或早春进行,挖起老蔸,抖去泥土,按株丛大小切成几个小蔸,按行株距45cm×30cm开穴栽种。

3.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由数个结节连生。细根数至数十条密生于根茎下,长5-10cm,直径1-2mm;表面土黄色,外皮脱落处浅黄色;质较软,断面纤维性。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根含箭头唐松草米定碱(thaliesimidine),小檗碱(berberine),小唐松草宁碱(thalicminine),香唐松草碱(thalfoetid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芬氏唐松草碱(thalidezine),箭头唐松草碱(thalcimine),唐松草洒明碱(thalisamine),隐品碱(cryptopine),小檗胺(ber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唐松草星碱(thalictrisine),异芬氏唐松草碱(isothalidezine),箭头唐松草定碱(thalsimidine,thalcimidine),唐松草酸(thalictric acid)。

药理作用箭头唐松草碱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对可拉唑(Corazol 150mg/kg腹腔注射)虽无保护作用,但可延长环己巴比妥之睡眠时间达2倍,此剂量(500mg/kg皮下注射)不影响体温,如加倍剂量则可使体温在2小时内下降2.5-2.7℃,于18小时内下降5.5-6.0℃。对麻醉猫1-5mg/kg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20-90mm汞柱,同时心率变慢,心收缩振幅加大,10mg/kg则可致死。对胆碱能受体影响很轻,不改变肾上腺素之反应。5mg/kg有轻度的抗肾上腺素作用,在猫小肠及子宫标本上有轻度拟胆碱样作用。在10(-4)浓度时有解痉作用。鹤氏唐松草碱1-3mg/kg静脉注射于猫,可引起血压短暂下降并导致死亡。对小鼠之半数致死量为282mg/kg。唐松草属中尚含有抗肿瘤的生物碱。

炮制净制:去杂质、洗净。切制:除去杂质、切段晒干。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止痢。主主治黄疸;痢疾;肺热咳嗽;目赤肿痛,鼻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9g;全草10-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涂。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复方①治大叶性肺炎:箭头唐松草五钱(或根三钱),葶苈子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②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 箭头唐松草根,蝉蜕旋覆花各一钱五分。水煎服。③治痢疾: 箭头唐松草马齿苋各五钱。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④治鼻疳:百部三钱(切片晒干。炒,取净末二钱),地骨(净炒)二钱,五倍子(炒)、黄柏(炒)、甘草(炒)各二钱,水黄连(切片,炒)一钱。共为末。如鼻疳烂通孔者,以此调香油搽。(《纲目拾遗》)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治鼻疳。

2.《分类草药性》:治五种黄疸,哮吼喘急,解热毒,涂火疮。

3.《四川中药志》:消肿,去湿及解毒。治五种黄疸,腹痛泻痢,目赤红肿,咳嗽气喘,涂热毒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头翁花

    《中药大辞典》:白头翁花药材名称白头翁花拼音Bái Tóu Wēnɡ Huā出处《纲目》来源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的花蕾。功能主治《纲目》:"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

  • 地瓜子

    药材名称地瓜子拼音Dì Guā Zǐ别名地萝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薯的种子。化学成分种子含毒鱼和杀虫成分。这类成分中有统称为类鱼藤酮的异黄酮衍生物鱼藤酮

  • 绒仙人球

    药材名称绒仙人球拼音Rónɡ Xiān Rén Qiú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仙人掌科植物绒仙人球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mmilaria rhodantha Link et

  • 四照花果

    药材名称四照花果拼音Sì Zhào Huā Guǒ英文名Dendrobenthamiajaponi-cavar.chinensis(Osborn)Fang别名癞头果、梅株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

  • 柿寄生

    药材名称柿寄生拼音Shì Jì Shēnɡ别名万寿木寄生、樟本寄生、梨寄生、桑寄生、椰风、荷叶寄生、广丁香寄生、蚂蚱腿寄生、桐木寄生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棱枝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荔枝藤

    《中药大辞典》:荔枝藤药材名称荔枝藤拼音Lì Zhī Ténɡ别名红叶藤、红叶秋树、牛见愁(《广州植物志》),牛栓藤(《广西植物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牛栓藤种植物红叶藤的

  • 白梅

    《中药大辞典》:白梅药材名称白梅拼音Bái Mé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制法

  • 海鳗头

    药材名称海鳗头拼音Hǎi Mán Tóu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鳗科动物海鳗的头。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raenesox cinereus(Forskal)采收和储藏:捕后,剁下头,洗净,鲜用。原形态海鳗

  • 楸木果

    药材名称楸木果拼音Qiū Mù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楸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bungei C、A、Mey.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摘;去果柄;拣;晒干原形态楸 小乔木,高8

  • 鹤虱

    《中药大辞典》:鹤虱药材名称鹤虱拼音Hè Shī别名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出处《唐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