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楠材

楠材

药材名称楠材

拼音Nán Cái

出处楠木一名,最早见于《肘后方》,梁《别录》称楠材,唐《本草拾遗》称"楠木枝叶"。明《纲目》曰:"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诸山尤多。其树直上,童童若幢盖之状,枝叶不相碍,茂似豫章,而大如牛耳,一头尖,经岁不调,新陈相换。其花赤黄色,实似丁香,色青,不可食。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围,气甚芬芳,为梁栋器物皆佳,盖良材也。"所述乃是本种。云南地区则以滇楠 Phoebe nanum(Oliv.) Gam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楠木的木材及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ebe zhennan S.Lee et F.N.Wei[P.nanmu auct.non(Oliv.)Gambl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楠木大乔木,高达30m以上。芽鳞被灰黄色贴伏长毛;小枝通常较细,有棱或近于圆柱形,被灰黄色或灰褐色长柔毛或短柔毛。叶革质;叶柄细,长1-2.2cm,被毛;叶片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1cm,宽2.5-4cm,先端渐尖,或呈镰状,基部楔形,上面光亮无毛或沿中脉下半部有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脉上被长柔毛。聚伞圆锥花序十分开展,被毛;花两性;花被裂片6,近等大,长3-3.5cm,宽2-2.5cm;能育雄蕊9,长约2mm,被柔毛;退化雄蕊三角形,具柄,被毛;子房球形,无毛或仅上半部与花柱被疏柔毛,柱头盘状。果椭圆形,长1.1-1.4cm,直径6-7mm;宿存花被片卵形,革质,紧贴,两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阔叶林中。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1.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幼苗和幼树耐阴,成树喜光。根部有较强的萌生力,能耐间隙性的短期水浸。宜在山谷、山洼、阴坡下部及河边台地,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壤土上栽培。

2.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采种育苗,选生长20年以上的优良母树,种子成熟期在11月下旬,果皮由青转为蓝黑色,即可采摘,果实要及时脱出果皮,用清水漂洗干净,置室内阴干,再立即用湿沙贮藏,至2月上旬种子开始大量萌动时播种。条播,行距15-20cm,条幅6-10cm。幼苗喜荫湿,需经常保持湿润,夏天需适当荫蔽。苗高30-40cm时,可移栽造林。造林季节从头年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但早栽的成活率比晚栽的高,初期种植密度以每1hm2 2505-3000株为宜。

3.田间管理 造林后3-5年内,每年抚育2次。第1次在4-5月,第2次在7-8月,抚育时不得损伤树皮。在树冠完全郁闭后,应进行间伐。

4.病虫害防治 柱鞘象鼻虫,在3月份成虫产卵期及5月中下旬用621烟剂熏杀成虫,在4月上旬用相应的化学药剂喷洒新梢,可杀死幼虫。灰毛金花虫,3月~6月份均有成虫出现,4月中下旬为盛发期,用621烟剂熏杀成虫。

性状性状鉴别 枝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3-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白色,幼枝色较浅,具突起的稀疏点状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黄色,髓部小。叶卷曲皱缩,展平后为矩圆形或倒披针形,长6-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绿色;上表面微显光泽,下表面被柔毛,以主脉为多;叶柄长0.7-1.3cm,被柔毛。气香,味淡,微涩。

性味辛;微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和中降逆;止吐止泻;利水消肿。主暑湿霍乱;腹痛;吐泻转筋;水肿;聤耳出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煎汤洗足;或烧研粉,棉裹塞耳。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竹兰草

    药材名称竹兰草拼音Zhú Lán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Bulley Herminium别名小棕乡出处始载于《海南药植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条叶角盘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小松藻

    药材名称小松藻来源藻类红藻门小松藻Gigartina intermedia Sur.,以叶状体入药。功能主治提取的卡拉胶有抗溃疡作用,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并有抗血脂作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花杜仲藤

    药材名称花杜仲藤拼音Huā Dù Zhònɡ Ténɡ别名有用花皮胶藤、刺耳南、刺耳蓝、花喉崩、喉崩癞、头钳模、眼角蓝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花皮胶藤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cdysanth

  • 黄鼠狼

    药材名称黄鼠狼拼音Huánɡ Shǔ Lánɡ别名青蕨(《广西药植名录》)。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肿足蕨的全株。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米。根状茎长

  • 三品一枝花

    药材名称三品一枝花拼音Sān Pǐn Yì Zhī Huā别名米洋森、地沙来源为水玉簪科水玉簪属植物三品一枝花Burmannia coelestis D. Don,以根入药。秋季采集,除去茎

  • 大马哈鱼籽

    药材名称大马哈鱼籽拼音Dà Mǎ Hā Yú Zǐ来源药材基源: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卵。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捞,剖腹取卵,晒干。

  • 西瓜

    《中药大辞典》:西瓜药材名称西瓜拼音Xī Guā别名寒瓜(陶弘景),天生白虎汤(汪颖《食物本草》)。出处《日用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夏季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蔓性草本。茎细弱,匍匐,略具5棱,

  • 柏枝节

    《中药大辞典》:柏枝节药材名称柏枝节拼音Bǎi Zhī Jié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树枝。化学成分木材含挥发油,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约占50%,中有雪松醇,韦得醇,α-,β-及

  • 水白蜡树皮

    药材名称水白蜡树皮拼音Shuǐ Bái Là Shù Pí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小蜡树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白蜡"条。功能

  • 黑果拨毒散

    药材名称黑果拨毒散拼音Hēi Guǒ Bō Dú Sàn英文名Blackfruit Knotweed出处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德氏蓼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