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杓儿菜

杓儿菜

药材名称杓儿菜

拼音Sháo ér Cài

别名耳草芸香草、毛叶草、野烟、牛儿草、牛牛草、金挖耳、大白泡草、倒提壶、野葵花、六氏草、毛叶芸香草、野朝阳柄

出处杓儿菜始载于《救荒本草》,云:"杓儿菜,生密县山野中。苗高一二尺。叶类狗掉尾叶而窄,颇长,黑绿色,微有毛涩,又似耐惊菜叶而小,较薄,梢叶更小。开碎瓣淡黄白花。"根据图、文考证类似本种。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cernuum L.

采收和储藏:秋季初开花时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烟管头草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分枝,被白色长柔毛,上部毛较密。下部叶匙状长圆形,长9-20(-25)cm,宽4-6cm,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楔状收缩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两面有白色长柔毛和腺点;中部叶向上渐小,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柄短。头状花序在茎和枝的顶端单生,直径15-18mm,下垂,基部有数个条状披针形不等长的苞片;总苞杯状,长7-8mm;总苞片4层,外层卵状长圆形,有长柔毛,中层和内层干膜质,长圆形,钝尖,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筒状,3-5齿裂,结实;中央的两性花有5个裂片。瘦果条形,长约5mm,有细纵条,先端有短喙和腺点;无冠毛。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山坡草地及森林边缘。

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茎具细纵纹,表面绿色或黑棕色,被白色茸毛,折断面粗糙,皮部纤维性强,髓部疏松,最外一层表皮易剥落。叶多破碎不全,两面均被茸毛。头状花序着生于分枝的顶端,花梗向下弯曲,近倒悬伏。花黄棕色。气香,味苦,微辣。

以新鲜、色绿、无老茎者为佳。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感冒发热;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痄肋;牙痛;尿路感染;淋巴结结核;疮疡疖肿;乳牛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煎水含漱或洗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滇南本草》:"芸香草大寒,脾胃虚弱者禁忌,胃寒者忌用,误用令人不思饮食,呕吐。""慢惊不宜服此药,慢惊乃脾气不足,无风可去,无痰可清,忌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野鹅脚板

    药材名称野鹅脚板拼音Yě é Jiǎo Bǎn别名直刺山芹菜来源伞形科野鹅脚板Sanicula orthacantha S. Moor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苦,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

  • 假黄麻

    药材名称假黄麻拼音Jiǎ Huánɡ Má别名假麻区(《生草药性备要》),甜麻(《广州植物志》)。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椴树科植物假黄麻的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原形态一年生

  • 葛上亭长

    《全国中草药汇编》:葛上亭长药材名称葛上亭长拼音Gě Shànɡ Tínɡ Zhǎnɡ别名毛角豆芫菁来源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

  • 多花猕猴桃根

    药材名称多花猕猴桃根拼音Duō Huā Mí Hóu Tá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阔叶猕猴桃Actinidialatiflia(Gardn.etChamp.)Merr.的根。拉丁植物动物

  • 仰天钟

    药材名称仰天钟拼音Yǎnɡ Tiān Zhōnɡ出处仰天钟以张大刚之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山草类,云:“张天刚生南安。丛生硬茎有节,红黄色;叶似水苏叶;实如小罂,褐色;茎、叶、实具有细刾如毛;根淡红

  • 鸨肉

    《中药大辞典》:鸨肉药材名称鸨肉拼音Bǎo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

  • 红石耳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石耳药材名称红石耳拼音Hónɡ Shí ěr别名石耳子、黄底石耳来源地衣类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红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以叶

  • 美人蕉根

    《中药大辞典》:美人蕉根药材名称美人蕉根拼音Měi Rén Jiāo Gēn别名观音姜(《南宁市药物志》),小芭蕉头(《四川中药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美人蕉科植物美人蕉的根茎。全

  • 苦瓜花

    《中药大辞典》:苦瓜花药材名称苦瓜花拼音Kǔ Guā Huā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闽南民间草药》:&qu

  • 刺蒺藜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药材名称刺蒺藜拼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