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大叶紫珠

大叶紫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叶紫珠

药材名称大叶紫珠

拼音Dà Yè Zǐ Zhū

别名紫珠草、大风叶、赶风紫、红大曰,假大艾

来源马鞭草紫珠属植物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以入药。夏、秋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研末备用;全年都可采根,切片,晒干。

原形态灌木至小乔木,高可达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状毛及长茸毛。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夏、秋叶腋开紫色小花,多花集成多歧聚伞花序。果小,球形,径约2毫米,熟时紫红色。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叶: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用治疗外伤出血。根:跌打肿痛,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叶、根0.5~1两;叶外用适量,干叶研粉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叶紫珠

药材名称大叶紫珠

拼音Dà Yè Zǐ Zhū

别名假大艾(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骨风、大风叶(《广西中草药》)。

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珠。根,全年可采;叶,夏、秋采收。

原形态灌木至小乔木,全株被灰白色长茸毛。叶对生,长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7~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或楔尖,边缘有锯齿,侧脉12~15对;叶柄长1~2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宽5~8厘米;花序柄长2~3.5厘米;花萼被星状柔毛,裂齿钝三角形;花冠紫色,略被细毛;雄蕊长突出,药室纵裂。果实球形,径约2毫米,熟时紫红色。花期6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丘陵、村边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黄酮类、糖类、鞣质、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苦,平。"

功能主治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止血,止痛,散瘀消肿。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创伤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肿痛,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O.5~1两。外用:叶,研末撒或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叶紫珠

药材名称大叶紫珠

拼音Dà Yè Zǐ Zhū

英文名Bigleaf Beautyberry Leaf, Root or leaf of Bigleaf Beautyberry

别名假大艾、白骨风、大风叶、蜘蛛、白背木、细朴木、白狗肠、羊耳朵、止血草、赶风柴、岩贼子叶、大蚂蚁、白饭木

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珠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灌木,稀为小乔木,高3-5m。小枝近方形,密生灰白色粗糠状分枝茸毛。单叶对生;叶柄粗壮,长1-2cm,密生灰白色分阶段枝的茸毛;叶片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24cm,宽5-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有短毛,脉上较密,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两面均有不明显的金黄点腺点;侧脉8-10对。聚伞花序腋生,5-7次分歧,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苞片线形;花萼杯状,长约1mm,被灰白色星状毛和黄色腺点,萼齿不明显或呈钝三角形;花冠紫红色,长约2.5mm,疏被星状毛;雄蕊4,花丝长约5mm;子房微被毛。果实球形,紫红色,有腺点及微志。花期4-7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20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1.气候土壤 对土地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均可生长,亦可栽植于房前屋后。以水分充足、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为好。2.种植 主要用扦插繁殖。广东地区每年4-8月均可栽植,10月份扦插亦能成活。扦插最好选取3年以上的健壮植株,剪取去年生的枝条,截成长12-18cm(一般应具有2-3个茎节),按株行距15x15比cm,斜插于肥沃的半砂质土壤,然后压实、浇水。经过2-3个月后,根叶生长较壮,便可定植。定植时将选好的土地上挖坑,坑内放些垃圾肥,起苗前两天,将苗床充分淋湿,把苗连根带泥掘起,放于坑内,填土压实、浇水,每天必须浇水1次,直至成活。3田问管理 扦插后须每天浇水1次,至生根发芽为止;发叶之后,还当保持土壤湿润,并施以淡薄人粪尿1次,以加速新根的生长。夏季必须盖草遮阴,避免幼苗晒坏;深秋育苗,应盖稻草,以保幼苗过冬。定植后还须每天浇水1次,直至成活。

性状性状鉴别 叶多卷曲皱缩,完整者展平捂 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0-24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有锯齿,上面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短柔笔直,下面有灰白色茸毛,两面可见不甚明显的棕黄色腺点;叶柄长1-2cm,密生灰白色柔毛。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叶含谷甾醇(sit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glu-curonid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山楂酸(crategolic acid),二十二烷酸(dox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乙酯(ethyl tricosanoate)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羟基黄酮(3,7,3′-trimethoxy4′,-5-dihydroxyflavone)。根、地上部位及叶中均含有两种四环双萜:大叶紫珠萜酮(calliterpenone)和大叶紫珠萜酮单乙酸酯(calliterpenone monoac-etate)

性味辛苦;平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主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创伤出血;跌打肿肿;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

各家论述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止血,止痛,散瘀消肿。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创伤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肿痛,风湿骨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方解石

    《中药大辞典》:方解石药材名称方解石拼音Fānɡ Jiě Shí别名黄石(《别录》)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的矿石。采得后除去泥土杂石。原形态三方晶系。晶体为菱面体,也有呈

  • 水松皮

    《中药大辞典》:水松皮药材名称水松皮拼音Shuǐ Sōnɡ Pí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杉科植物水松的干白皮。原形态水松(《南方草木状》)落叶乔木。常由根部产生本质的瘤状体伸出地面。冬季侧生小

  • 吴茱萸

    《中国药典》:吴茱萸药材名称吴茱萸拼音Wú Zhū Yú英文名FRUCTUS EVODIAE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

  • 砒霜

    《中药大辞典》:砒霜药材名称砒霜拼音Pī Shuānɡ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砒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参见"砒石"条。制法《本草衍义》:"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

  • 天水蚁草

    《中药大辞典》:天水蚁草药材名称天水蚁草拼音Tiān Shuǐ Yǐ Cǎo别名下白鼠曲草(《中国药植图鉴》),石曲菇、白调羹(《闽东本草》),山果花、大叶毛鼠曲、碎蚁草、黄花草、碎米花(《江西草药》

  • 野料豆

    药材名称野料豆拼音Yě Liào Dòu别名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细黑豆、稽豆、料豆(《本经逢原》),马豆(《本草经解》)。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豆科植物崂豆的种子。秋季

  • 粉萆薢

    药材名称粉萆薢拼音Fěn Bì Xiè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

  • 垂花胡枝子

    药材名称垂花胡枝子拼音Chuí Huā Hú Zhī Zǐ别名马扫帚来源豆科垂花胡枝子Lespedeza penduliflora (Oudemann) Nakai ssp. ca

  • 山大黄(华北大黄)

    药材名称山大黄(华北大黄)拼音Shān Dài Huánɡ别名峪黄、河北大黄来源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根部,除

  • 滚山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滚山虫药材名称滚山虫拼音Gǔn Shān Chónɡ别名滚山珠、地罗汉来源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的干燥全虫。全年可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