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亦名胎前谵语。《张氏医通》卷十:“妊娠谵语,为藏府热极之候,急宜童便时时灌之。不应,用生地黄黄连散清其血中之火,庶胎得安。脉实者,加酒大黄下之,下迟则伤胎也。”
小儿推拿方法名。详按弦搓摩条。
书名。又名《女科》、《傅氏女科》、《女科摘要》、《女科仙方》。参见女科、产后编条。
阴茎和睾丸的合称。《灵枢·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
旁行的经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指伤寒病汗、吐、下、和、温、清等六种治法。
病名。《疡科选粹》卷八。因跌扑、压扎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可有畸形及骨声,功能受限。治宜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展筋丸、小活络丹及
病名。痃的别称。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详痃条。
病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漏与曲尺痔相似,形状如牛之鼻孔。”故名。参见曲尺痔条。
水肿证型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腰以上肿,由于病邪在表在上,一般用发汗的方法,使潴留于上部的水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金匮要略》用越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