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厥

阴厥

厥证之一。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口青黑,或自利不渴,小便清白,是其候也。治宜理中汤四逆汤之类。”《医宗己任篇·厥逆》:“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脉沉而细,手足挛而恶寒,引衣盖复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阴也,四逆汤、白通汤;厥逆脉不至者,通脉四逆汤;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清,理中汤;无热症而厥,当归四逆汤加茱萸、生姜;喘促脉伏而厥,五味子汤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汤,或兼与桂枝麻黄各半汤,须臾大汗而解。”参见厥证条。

猜你喜欢

  • 病名。见《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泣通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

  • 红花草疮

    病名。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红花草又名紫云英。因禀性不耐,过食红花草(江南农村食用蔬菜之一。致病量多在1~2斤),致胃肠运化失调,湿热内生,兼感风热和日光照射,郁于肌肤而成。好发于颜

  • 五行草

    出《本草图经》。为马齿苋之别名,详该条。

  • 喉疔

    病名。见《增订治疔汇要》卷上:“喉疔,急症也。生于喉间,形如靴钉,尖而且长,紫黑坚硬,初起麻痒,旋即大痛。”系指发于喉内两旁之疔。初起但觉喉内麻痒,断而迅速疼痛,或发寒热。多因肺胃火燔,邪热内侵,郁久

  • 半产下血不止

    病证名。多因堕胎复损胞脉或瘀血残留所致。治宜调补胃气为主。如脾虚者兼见食少纳呆,脘腹饱闷,方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熟地;胃气下陷者,兼见痞满,小腹下坠,方用补中益气汤;因瘀血残留所致者,兼见下血色暗有块,

  • 见苗

    出《痘疹心传必效良方》。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 傅青主

    【介绍】:见傅山条。

  • 救急选方

    方书。日本丹波元简辑。1卷。刊于1801年。取张仲景以降历代医籍及日本方书危证门中之方法简捷、仓促易办者,汇辑成帙,以为救卒拯急之用。分30门,每方注明出处。现存1810年聿修堂刻本、《皇汉医学丛书》

  • 肝气郁

    即肝郁。详该条。

  • 虚灵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离为内眦,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心与小肠相为表里,主会通水火,下济上行,品物咸章,曰虚灵廓。”其意指心与小肠具有交通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