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患者诊疗情况的记录。西汉时期,淳于意为人治病,已有诊籍记载,是后世病历医案的开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
指涕、泪俱出。《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医方书。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延边分会编。全书载验方192条,方剂组成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主要介绍内、外、妇、儿、五官科的用药特点。1981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我国习惯作为秋季开始的季节。
【介绍】:清代医家。字庆申。湖北蕲水人。长于诊治瘰疬等证,撰有《痰疬法门》一书,列述痰疬总论,认为轻微易治者为痰,迟重难治者为瘰疬。对痰疬之鉴别、内治、外治、禁用宜忌、饮食服药,均有论述,并附自己临证
见《河北药材》。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参岐。新安(今安徽歙县)人。曾对龚廷贤所纂辑的《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称《医衡》)一书加以编录。
五色主病之一。青色属肝、属木,主惊风抽搐之证。《望诊遵经》:“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目)色青者,风病变搐也;乍赤乍青者,瘈疭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
病名。指咳嗽由湿邪伤脾引起者。《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湿嗽,湿伤脾也。其脉濡细,必兼骨节烦疼,四肢沉重,或有汗,小便不利,痰多,宜白术汤、白术丸。”参见伤湿咳嗽、感湿嗽、湿咳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肌肤柔脆,抵抗力弱,冬月寒气侵袭,易致局部皮肤皲裂,久而生疮,或痒或痛,焮赤红肿,破出脓汁。多见于两耳或手足间。以外治为主,可用蜀椒和盐入酒煎之,乘热蘸涂患处;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