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逆经

逆经

病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亦名经从上逆经从口鼻出、经行吐衄、倒经等。是指经期中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口鼻出血。多因肝经郁火炽盛,经期冲脉气盛血动,血随气火上逆;或阴虚肺热热伤肺络所致。在经前或经期者,多属内热壅盛,迫血上行之实热症。治宜泻热凉血。方用三黄四物汤顺经汤等。经后者,虽属血虚,但仍为阴虚余热内扰之虚热症,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犀角地黄汤麦门冬汤之类。

猜你喜欢

  • 山红枣根

    见《河北药材》。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 腧穴

    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

  • 痛如针刺

    证名。见《银海精微》。为眼珠疼痛如针刺样的证候。可见于内、外障眼疾。本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心经实火所致。症见头痛眼胀,赤热刺痛,持续无间,泪出羞明,或黑睛生翳等;虚证常属体疲目劳,荣气不上溯于目所致

  • 目常暮昏

    病证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谓至日暮则目视昏朦。属雀目,详该条。

  • 伤寒杂病论

    医书。又名《伤寒卒病论》。16卷。东汉·张仲景撰。约撰于三世纪初。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

  • 拯阳理劳汤

    《医宗必读》卷六方。原名新定拯阳理劳汤,又名拯阳汤,救阳理痨汤。黄芪(酒炒)、人参各二钱,肉桂(去皮)七分,当归(酒炒)一钱五分,陈皮(去白)、白术(土炒)各一钱,甘草(酒炒)五分,五味子四分。加生姜

  • 张扩

    【介绍】:北宋医家。字子允。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年少好医,从名医庞安时学习,精晓医术,治病有良效。

  • 肥疮

    病名。头皮癣疾之一。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由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所致;或因接触传染而得。初起头皮毛发根部有小丘疹或小脓疱,形如粟米,破出黄水。逐渐形成硫磺色碟形黄痂,中央凹陷,有毛发贯穿,黄痂落后

  • 过山香

    见《福建中草药》。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 千张纸

    见《滇南本草》。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