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补阴

补阴

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用补心丹肝阴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夜盲、舌干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等症,用杞菊地黄丸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粘、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用百合固金汤肾阴虚表现为腰痠腿软、遗精、头昏耳鸣、睡眠不熟、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猜你喜欢

  • 一月经再行

    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

  • 暴哑

    病证名。指突然声哑。即暴瘖。《医门补要》附载:“暴哑声音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详暴瘖条。

  • 孤阳上越

    即虚阳上浮。详该条。

  • 适庐老人

    【介绍】:见丁锦条。

  • 五节刺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指五种大要的刺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节刺。详各条。

  • 大水风

    病名。见《喉科秘诀》卷下。又名崩砂风。多由阳明火毒上攻牙齿所致。主要症见为牙缝疼痛,臭烂出血。治宜解毒、泻火、凉血。可选用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参见崩砂风条。

  • 巡经得度传

    见《此事难知》。伤寒由太阳经径传厥阴经,称巡经得度传。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与足太阳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故。

  • 颊里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黑舌

    全舌黑而无苔、无点刺。若中心淡黑湿润而滑者,为里虚已极,宜辛温回阳救逆。若干燥少津,色光亮者,是绛舌之变,为阴虚肾水枯竭,宜甘寒滋阴。若有点有罅,干燥无津,粗涩,则属热极之候,宜大剂清热泻火生津治之,

  • 缓下

    详润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