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哮

虚哮

病名。指元气素虚,反复日久的哮证。《寿世保元·哮吼》:“哮吼十数年,发则上气喘促咳嗽吐痰,自汗四肢发冷,六脉沉细,此气虚脾弱。”《类证治裁·哮症》:“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又“治虚哮,用麦冬三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脾胃阳微者,急养正,四君子汤;久发中虚者,急补中,益气汤;宿哮沉痼者,摄肾真,肾气丸加减。”《临症指南医案·哮》:“宿哮肺病,久则气泄汗出,脾胃阳微,痰饮留著,有食入泛呕之状。夏三月,热伤正气,宜常进四君子汤以益气,不必攻逐痰饮。”哮病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参见阳虚喘阴虚喘条。

猜你喜欢

  • 雄精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雄黄之别名,详该条。

  • 岐骨

    骨名。①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②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伤科汇纂》:“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 妒乳

    即螳螂子。又作妬乳。各详该条。

  • 去油

    中药炮制法之一。有的药物用火煨去油,如肉豆蔻可用湿纸包裹火煨去油。有些不宜火煨去油的,如巴豆、续随子等,可放在吸水的纸内压榨去油,或研细加水,待油浮起,倒去水和油便得。其目的在于减低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 束胎散

    见《丹溪心法》卷五。即达生散,见该条。

  • 清肝达郁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栀子三钱,白芍药、菊花各一钱五分,当归、橘白各一钱,柴胡、薄荷各四分,牡丹皮二钱,炙甘草六分,鲜橘叶五片。水煎服。功能清肝泄火,疏郁宣气。治肝郁不伸,胸满胁痛,或腹满而痛,甚则欲

  • 伤寒第一书

    书名。4卷,附余2卷。清·沈月光传,车宗辂、胡宪丰编订。书成于乾隆年间。本书论述伤寒证治较简要,但掺杂了八卦图说、河图洛书等内容,须予分析地参阅。

  • 一号扫风丸

    经验方。见《中医外科临床手册》。大枫子1750克,薏苡仁、荆芥各250克,苦参、白蒺藜、小胡麻、苍耳子、防风125克,白花蛇30克,苍术、白附子、当归、桂枝、秦艽、白芷、草乌、威灵仙、川芎、钩藤、何首

  • 湿

    病因六淫之一。亦称湿气。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参见湿气条。

  • 放痧法

    又名刺痧法。主治实热痧毒深入血肉中,有青筋、紫筋现于肘弯、腿弯者。用消毒三棱针于曲池、委中直刺或斜刺,放出紫黑血,使痧毒有所泄,然后根据痧症用药。若未现痧筋者,可用手蘸水拍之即现。余如手足十指尖或指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