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胁肋胀痛

胁肋胀痛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者,多兼见头目眩晕,肢体麻木不仁等,治宜平肝豁痰,如导痰汤加白芥子竹沥等药。亦有因肝经虚寒而见胁肋胀痛,多兼见气急,视物模糊,脉象迟弱等症,宜槟榔汤补肝散等方。亦可由肝火犯肺瘀血停滞所致。《万病回春·胁痛》:“胁肋胀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辨证录·胁痛门》:“人有跌扑之后,两胁胀痛,手不可按,……盖瘀血存于其中,积而不散,久而成痛也。”宜祛瘀止痛,如抵当丸等方,后便黑血,则瘀消痛止,可用四物汤加三七丹皮等药调理。参见气郁胁痛痰饮胁痛胁支痛各条。

猜你喜欢

  • 治伤寒逐风方

    武威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方。附子、川椒、乌头各三分,泽泻、细辛、术各五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酒饮,日三次。治感受风寒,骨节重着痹痛。

  • 小儿健脾丸

    见《中药制剂手册》。人参、炙甘草、砂仁、黄连、桔梗、法半夏各30克,神曲(麸炒)、炒麦芽、炒山楂、炒扁豆、橘皮、山药、莲子各60克,白术(麸炒)、茯苓各9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服一丸,日

  • 二便秘结

    指大便干燥和小便赤涩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病因由于小儿乳食停滞,郁而生火,火热上熏心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肠,故小便赤涩不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故大便秘结不行。

  • 凉血散血

    清法之一。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迫血妄行,吐血,便血,或发斑疹等症,方如犀角地黄汤。叶桂《温热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 丁绳

    【介绍】:见丁瓒条。

  • 评热病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是对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的评议,故名。内容论述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几种热病的成因、病理、治法、预后等。着重阐明邪正消长的变化规律。

  • 土疡

    病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详该条。

  • 白喉败象

    见《白喉忌表抉微》。该书把几种在白喉病中出现的重症,视为不治之症,故称败象。这些症候包括:“七日满白不退;服药大便不通;颌下发肿不消;服药呕吐不止;音哑鼻塞;鼻孔流血;喉干无涎;白块自落;天庭黑黯;两

  • 清肠润燥

    润燥法之一。治疗大肠燥热而便秘的方法。患者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用麻仁丸。

  • 胸脯骨

    骨名。胸胁众骨之统称。包括胸骨和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