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肢节痛

肢节痛

证名。指四肢关节疼痛。《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多因风湿痰饮、瘀血流滞经络,或因血虚不能养筋所致。《丹溪心法·附肢节痛》:“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柏;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用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汉防己。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参、术、星、半。”本证可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猜你喜欢

  • 狂犬伤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四十。即狂犬啮人。详该条。

  • 腹泻草

    见《中草医药经验交流》。为黄毛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 枳壳青皮饮

    《症因脉治》卷三方。青皮、枳壳、大腹皮各等分。水煎服。治三焦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若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

  • 贼邪

    【介绍】:见五邪条。

  • 回回药物院

    元代医疗机构名称。详见广惠司条。

  • 腹皮痛

    证名。出《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马莳注:“邪气有余,则腹皮必痛。”参见腹痛条。

  • 治求其属

    治法术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治疗要寻找疾病的阴阳属性。例如肾阴之损,水不制火所出现的潮热、面赤、头痛、耳鸣等,表象似乎是阳热实证,若误用苦寒泻火之法,势必火势益炽。辨证是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

  • 翁仲仁

    【介绍】:明代医家。字嘉德。信州路(今江西上饶)人。以小儿科闻名。著有《痘疹心法》(已佚)、《痘疹金镜录》等书。

  • 倪纯宇

    【介绍】:见倪朱谟条。

  • 麻痹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泛指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