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常有余

肝常有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而不柔,旺於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在病理上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生风,肝有风则目连剳,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搐搦牵引,尤其小儿禀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疾,成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挛;有的本是伤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燔灼,以致一时热甚风生,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运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志昏乱,惊掣抽搐之象;尤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瘛疭肝风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上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猜你喜欢

  • 痧法备旨

    书名。系《治痧要略》(清·欧阳调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详)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康熙年间欧阳氏在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的基础上提要汇辑而成。内容简明,偏重于方论。《痧症旨微集》,列述多种痧症

  • 卫生宝鉴

    综合性医书。24卷,补遗1卷。元·罗天益撰,撰年不详。罗氏为李东垣门人,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学术经验,但又旁采诸家,参以个人心得编成。卷1~3为药误永鉴,结合病案,阐析一些误治病例以为鉴戒;卷

  • 吕仙

    【介绍】:见吕夔条。

  • 杜度

    【介绍】:东汉时医生。是张仲景的弟子。

  • 张路玉

    【介绍】:见张璐条。

  • 白睛浮壅

    眼科病证。见秦伯未《中医临床备要》。即状如鱼胞。详该条。

  • 发背瘤

    病名。即生于上臂外侧的瘤。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

  • 苏叶

    出《本草经集注》。为紫苏叶之简称,详该条。

  • 劳则气耗

    气耗,精气耗损。指劳累过度而气喘、汗出,使精气耗损,出现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 随而济之

    刺法用语。见《难经·七十九难》。与迎而夺之对举。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