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疳疾兼有发黄的症候。由疳疾而致中焦湿热郁蒸,脾失运化所引起;亦有疳疾日久而致血虚黄肿者。症见身黄浮肿,状似黄疸,但目不黄,并兼有疲倦少神,时吐黄水,毛发皆直,嗜异等。治以健脾除疳为主,先服茵陈
【介绍】:清代医家。字鉴泉,号师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采集前人关于虚劳病的论述。编成《不居集》(1739年),是论述虚劳病较详备的专书。
病证名。指暑令感受湿邪所致的眩晕。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病名。板子为古刑具的一种,用竹或木制成,主要打击臀部软组织。见《伤科汇纂》卷十:“板子伤,竹片笞杖之刑,所伤臀部也。”其症轻者肿胀,疼痛;重则皮破肉绽,出血。治法参见跌打损伤条。
病名。指痢疾排出物的颜色杂乱不定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杂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相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
【介绍】:晚清医家。字樵翁。浙江鄞县(宁波)人,长于眼科,撰《眼科易秘》4卷(1876年刻成),记眼科杂证,并附歌诀,又用八卦配两目以解释眼病。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面黑子。详该条。
见《岭南草药志》。为巴豆树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多因肝郁化火犯肺,或阴虚肺热,以致肺络损伤,经期血随火动上逆。症见经行衄血。肝火犯肺者,兼见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或咳,治宜平肝泻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郁金;阴虚者,兼
指五脏所分属面部的各个部位出现的病色,若深陷入骨的征象。《灵枢·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