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物学著作。简称《证类本草》。31卷。宋·唐慎微约撰于十一世纪末。1108年(大观二年)刊印时由艾晟补入陈承《本草别说》的内容,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116年(政和六年),曹孝忠等重行校刊合并为30卷,称为《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王继先等再次校订增补,名《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32卷。此后又有多种刊本,书名也有变更,但基本内容没有很大改动。本书以《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基础,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书中广泛收集了各种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并保存了《神农本草经》以下一些主要本草学著作的文字。其内容:卷1~2为序例,卷3以后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以上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及图经外草类、图经外木蔓类等13类,共1746种(各种刊本的数字略有出入)。由于本书收罗广博,编号、体例谨严,对于药物的别名、药性、主治、产地、采收、炮制、辨析、附方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所附的药图也较精细。现有人民卫生出版社《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本。

猜你喜欢

  • 河豚中毒

    病名。河豚鱼古称鯸鲐鱼,俗称廷巴鱼。指误食河豚鱼出现中毒症状者。见《诸病源候论·食鯸鲐鱼中毒候》。症见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继则口唇舌尖及肢体麻木,眼睑下垂,肢体软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而

  • 脾邪

    五脏病邪之一。《难经·十难》:“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

  • 夹惊伤寒

    病证名。又名伤寒夹惊。《幼幼新书》:“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颊赤口干脾受热,涎高风盛发狂言。”此证伤寒化热,热极攻冲脾胃,颊赤、口渴、发斑而见惊搐,治宜解利以定惊搐。参伤寒夹惊条。

  • 吴嘉言

    【介绍】:明代医家。分水(今浙江桐庐县西北)人。出身世医家庭,曾任太医院吏目。推崇儒理,著有《医学会元》、《针灸原枢》。其子吴学易,也以医闻名。

  • 表里俱热

    表里同病的热证。感外邪后化热,充斥表里;或本有内热,又感温邪。症见面赤、头痛、时时恶风、大渴,苔黄干燥,甚至心烦谵语等。

  • 阴中之至阴

    指脾。《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谓以腹背二者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脾、肾三脏具在于腹,如以三脏分阴阳,则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 逆灸

    灸法用语。见《范汪方》。指无病先灸,用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参见逆针灸条。

  • 白头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 祛风定志汤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防风、炒酸枣仁、人参、当归各一钱,远志一钱二分,橘红、菖蒲、天南星(泡)、茯苓各八分,羌活、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心虚惊悸,不能言。

  • 实挛

    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