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盐麸子

盐麸子

《中药大辞典》:盐麸子

药材名称盐麸子

拼音Yán Fū Zǐ

别名叛奴盐(《开宝本草》),盐肤子、盐梅子、盐梂子(《纲目》),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假五味子、油盐果(《南宁市药物志》)。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果实

原形态盐肤木(《正字通》),又名:糒木(《山海经》),酸柿、酢桶(《本草拾遗》),盐麸树(《开宝本草》),肤木(《木草图经》),木盐(《通志》),天盐(《灵草篇》),五糒、盐肤子木(《纲目》),盐霜柏(《生草药性备要》),枯盐萁(《宁乡县志》),夫烟树(《田居蚕室录》),滨盐肤木、盐灰木、五倍子树、泡木树、山杜仲、飞天蜈蚣、破凉伞、报木树、铈林盐、猴盐柴、盐白木、姑桶甏、盐子树、莲蓬柴、盐树苗、乌烟桃、麸杨树、芙连树、盐酸树、女木、五倍柴。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有无数皮孔和三角形的叶痕,冬芽有灰黄色的绒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小叶7~13,总叶柄和叶轴有显著的翅,小叶无柄,卵形以至卵状椭圆形,长6~12厘咪,宽4~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以至楔形,边缘有粗而圆的锯齿,下面具棕褐色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序梗密生棕褐色柔毛;花小,杂性,两性花的萼片5,广卵形,先端钝;花瓣5,乳白色,倒卵状长椭圆形,边缘内侧基部具柔毛;雄蕊5,花药黄色,丁字着生,花丝黄色;雌蕊较雄蕊短,子房上位,花柱3,柱头头状;雄花略小,中央有退化子房。核果近扁圆形,横径约5毫米,红色,被短细柔毛。花期8~9月。果熟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盐麸子根)、根皮(盐麸根白皮),树皮(盐麸树白皮)、叶(盐麸叶)、花(盐麸木花)、幼嫩枝苗(五倍子苗)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为我国中南和西南常见的野生阳性树。分布东北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盐麸子含鞣质50~70%,也有高达80%的,主为五-间双没食子酰-β-葡萄糖,尚有游离没食子酸2~4%及脂肪、树脂、淀粉。有机酸如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预试有黄酮甙。

性味酸,凉。

①《开宝本草》:"味酸,微寒,无毒。"

②《纲目》:"酸咸,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生津润肺,降火化痰,敛汗,止痢。治痰嗽,喉痹,黄疸,盗汗,痢疾,顽癣,痈毒,头风白屑。

①《本草拾遗》:"主头风白屑。"

②《开宝本草》:"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疸,天行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

③《纲目》:"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

④《本草求原》:"治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⑤《野生药植图说》:"洗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年久顽癣:盐麸本子、王不留行。焙干研末,麻油调搽。(《湖南药物志》)

②治痈毒溃烂:盐肤木子和花捣烂,香油调敷。(《湖南药物志》)

③治肺虚久嗽胸痛:盐肤木干果研末。每晨服一至三钱,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纲目》:"盐麸子,咸能软而润,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涩,故生津润肺止痢。肾主五液,入肺为痰,入脾为涎,入心为汗,入肝为泪,自入为唾,其本皆水也。盐麸、五倍先走肾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盐麸子

药材名称盐麸子

拼音Yán Fū Zǐ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Sumac

别名盐麸子、叛奴盐、盐梅子、木附子盐肤木子、假五味子、油盐果、乌酸桃、红叶桃、红盐果、盐酸果、盐酸白

出处出自《开宝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us chinensis Mill.[Schinus indicus Burm.;Rhus semialata Murr.;R.java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10月采收成熟地时实,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盐肤木,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圆锥花序宽大,顶生,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cm,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长约1mm,花瓣倒卵形状长圆形,长约2mm,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花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mm,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mm;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略压扁,径约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盐肤子含鞣质50%-70%,也有高达80%的,主要为五-间双没食子酰-β-葡萄糖(penta-m-digalloyl-β-glucose),尚有游离没食子酸(gallic acid)及脂肪、树脂、淀粉。有机酸有苹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等。

性味味酸;咸;性凉

功能主治生津润肺;降火化痰;敛汗止痢。主痰嗽;喉痹;黄疸;盗汗;痢疾;顽癣;痈毒;头风白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年久顽癣:盐麸木子、王不留行。焙干研末,麻油调搽。(《湖南药物志》)②治痈毒溃烂:盐肤木子和花捣烂,香油调敷。(《湖南药物志》)③治肺虚久嗽胸痛:盐肤木干果研末。每晨服一至三钱,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头风白屑。

2.《开宝本草》: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疸,天行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

3.《纲目》: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

4.《本草求原》:治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5.《野生药植图说》:洗疮。

6.《纲目》:盐麸子,咸能软而润,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涩,故生津润肺止痢。肾主五液,入肺为痰,入脾为涎,入心为汗,入肝为泪,自入为唾,其本皆水也。盐麸、五倍先定肾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秀丽野海棠

    《中药大辞典》:秀丽野海棠药材名称秀丽野海棠拼音Xiù Lì Yě Hǎi Tánɡ别名高脚山茄、活血丹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秀丽野海棠的全草及根。全

  • 楤木白皮

    药材名称楤木白皮拼音Sǒnɡ Mù Bái Pí出处《浙江民间草药》来源为五加科植物楤木树皮的韧皮部。全年可采。原形态楤木(《本草拾遗》),又名:鹊不踏(《纲目》),刺老

  • 小绿芨

    药材名称小绿芨别名小石斛、石链子、石寸连来源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石串莲Bulbophyllum calodictyon Schlecht.,以假鳞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多鲜用。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润肺

  • 马瓞儿

    药材名称马瓞儿拼音Mǎ Dié ér别名老鼠担冬瓜(《生草药性备要》),野苦瓜、扣子草(《植物名实图考》),老鼠拉冬瓜、老鼠拉金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救荒本草》来

  • 零陵香

    药材名称零陵香拼音Línɡ Línɡ Xiānɡ别名熏草(《山海经》),燕草(《南越志》),蕙草(《别录》),香草(《开宝本草》),铃铃香、铃子香(《梦溪笔谈》),黄零草(《庚辛玉

  • 缅枣

    《中药大辞典》:缅枣药材名称缅枣拼音Miǎn Zǎo别名酸枣(《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鼠李科植物缅枣的树皮。秋季采集。除去外皮,晒干。原形态缅枣,又名:滇刺枣。常绿小乔木,高3~

  • 刺蓼

    药材名称刺蓼拼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

  • 岗边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岗边菊药材名称岗边菊别名大风草来源菊科紫菀属植物琴叶紫菀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A. fordii Hemsl.],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 小广藤

    药材名称小广藤别名土藤、广藤、细圆藤来源防己科小广藤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通经络,除风湿,镇

  • 山黄麻根

    药材名称山黄麻根拼音Shān Huánɡ Má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山黄麻的根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a oricntalis (L.)B1.[Celtis ori-ent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