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卷十方。人参、山药、白术、芡实、熟地黄、薏苡仁各五钱,白芥子、半夏各三钱,肉桂二钱,诃子五分,益智仁一钱,肉豆蔻一枚,茯苓一两。水煎服。治男子体肥痰多,不能生子。
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体表望诊和切诊的部位。《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又:“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四。①温病的别称。泛指各种温病、热病。也有以感受热邪的轻重与季节的不同,分称为“温病”与“热病”者。《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冲阳,见该条。
指脾胃而言。《医宗必读》:“谷入于胃,洒陈于六府而气至,和调于五藏而血生,而人以资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
病名。系指由劳伤、肾虚所致之耳聋。《诸病源候论》卷三:“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鸣。”治宜补益肾气。方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多因内虚复亡津液,血虚筋无所养而致。患疠风而兼见项强、口噤、腰脊反张者。治宜大补气血为主。
【介绍】:参见李调条。
病名。出《灵枢·论疾诊尺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龋注,……侵蚀齿,谓之龋齿。”《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风气客之,络搏齿间,与血气相乘,则断肿热气,加之脓汁出而臭,侵食齿,谓之龋齿,亦曰风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