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指凝脂翳症之翳色黄若鹅脂者。详凝脂翳条。
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二。即甲疽。见该条。
医方著作。8卷。本书即《医宗金鉴》卷26~33(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剂近200首,除记述原方方名、主治及处方外,每方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
相当于颊车穴。又称曲隅。《灵枢·杂病》:“顑(顋)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马元台注:“此穴在耳下曲额端,动脉环绕一周,故曰曲周也。”
推拿方法名。指加快手法操作速度,以增强刺激。如对四肢麻痹症施以极其快速的摇动或其他活动,可促使其知觉恢复。
①五不男之一。指男子阳萎而影响生育者。参五不男条。②指虚劳证。以虚劳血气虚衰,心常恐怯,故俗有怯证之称。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目南,号秋湄。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时曾学禅宗,兼学医,研究仲景之学,编注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张仲景金匮要略》,24卷。
草兹,枯死的青草。指青而失去润泽之色。喻肝的真脏色。《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如草兹者死。”参见真脏色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幽门,见该条。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真气与邪气的离合,说明在针刺时应掌握邪气初至真邪未合的时机,而及早治疗,故名。文中还介绍了针刺的宜忌和操作方法,强调刺法必须结合天、地、四时、五行、三部九候,全面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