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九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瘀热所致。证见身面发黄,溺赤而少,心惴惴若恐。治宜秦王散及栝蒌等药。②《辨证奇闻》谓脾疸由寒湿因扰,脾阳不振所致。症见身黄如秋葵
病症名。见《医宗金鉴》卷九十。因跌打损伤较重,气血耗损、神气散乱所致。症见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湿凉,呼吸表浅,反应迟钝,脉数无力。类似创伤性休克。治宜益气化瘀为主,急服独参汤,复元通气散
见《岭南草药志》。为小飞扬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圣济总录·小儿门》,为疳劳的证候。《世医得效方》:疳劳“咳喘不定,虚汗骨蒸,渴而复泄,乳食迟进。”《婴童百问·疳伤、疳劳》:“盗汗骨蒸,嗽喘枯悴。”《证治准绳》集之八:疳劳“即疳热而骨蒸,
即风疹,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小龙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横断骨折经过适当手法使之基本复位后,可用本手法。即一手固定骨折部,并将骨折远端向左右上下稍稍摇摆,再沿骨折纵轴加以对挤,使已复位的骨折断端面接触得更加紧密稳固,并可藉以检查骨
古刺法名。《黄帝内经太素·杂刺》:“在头疾头痛……阳刺,入一旁四。”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灵枢·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素问·长刺节论》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厥阴是阴经之里,故为阖。
书名。一名《华佗外科十法》,1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此书将外科治疗归纳为内消、艾灸、神火照、刀针砭石、围药、开口除脓、收口、服药、五善七恶救援、将息等10种治法,兼述外科证治及经验用药,列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