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疹

湿疹

病名。为风湿热三种邪气侵袭皮肤所致。主症为局部皮肤发痒、皮疹多呈对称性发生,呈多形性,如发红,水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胶粘状液体,无一定的发病部位,但多发生于面部和四肢;女性的乳房和外阴,男性的阴囊等处,均可发生,发病部位大小不一。婴儿湿疹多对称地发生于面部,呈弥漫性发红,糜烂,渗液并结痂,而且反复发作,亦可泛发于全身,一般2~3岁可以自愈。治宜祛风、清热、渗湿、收敛、止痒,用湿疹汤(白鲜皮儿茶乌梅五倍子苦楝皮紫草茸黄柏苦参、枯矾)煎汤内服、外洗,并用黄连20克,寒水石20克,冰片20克,蓖麻油20克,凡士林40克调配成膏,外搽。

猜你喜欢

  • 疳湿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又名疳、湿、疳湿疮。古人认为疳湿是由于久利脾胃虚弱,肠胃之间,虫动侵蚀五脏,使人心中烦懊,其虫上蚀则口鼻齿龈生疮,下蚀则肛门烂痒。用《千金》姜蜜汤(生姜汁、白蜜、黄连),送

  • 虎兰

    见《神农本草经》。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 食积胁痛

    证名。见《张氏医通·胁痛》。指由积滞导致的胁痛。多由饮食不节,食滞内停,气机壅阻所致。临床表现为胁肋疼痛,肋下有条状扛起,胸闷不舒,恶心,食欲减退,其脉多滑,亦可见胁痛连脘,恶寒发热等症。治宜消导去积

  • 蜞蜍著人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蛭食。详该条。

  • 天水散

    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即益元散第一方,见益元散条。

  • 附饼灸

    隔物灸之一。出《千金要方》。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切细碾末。以黄酒或蜂蜜调和,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亦称附子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阳扶羸的作用,适用于阳萎,早

  • 溃疝

    病名。《灵枢·经筋》:“溃疝腹筋急。”即疝。详该条。

  • 宋慈

    【生卒】:1185~1249【介绍】:宋代法医学家。字惠父。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幼年随同乡吴稚(朱熹的弟子)学习,受到唯心主义理学的影响。二十岁入太学,1217年(嘉定十年)中进士,先后任赣州主簿、

  • 遂生福幼合编

    儿科著作。即《遂生编》和《福幼编》的合刊本。或有名《保赤联珠》、《庄氏慈幼二种》者。详遂生篇、福幼篇各条。

  • 复真先生

    【介绍】:见刘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