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毒发斑

温毒发斑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时气发斑。多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所致。《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热烦躁,起卧不安;外或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吐脓血面赤如锦纹,身痛如被杖;内则烦闷呕逆腹痛狂乱,躁渴,或狂言下利。如是而发斑者,点如豆大而圆,色必紫黑而显,胸背腰腹俱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斯时而任白虎之化斑犀角大青之解毒,邪毒得凉而愈郁,反致不救;惟下之则内壅一通,邪气因有出路,斑毒亦从而外解矣。治法紫草承气汤、拔萃犀角地黄汤二方合用,加金汁,皂角刺最效。病势极重者,症必浑身发臭,不省人事,口开吹气,舌现黑苔黑瓣底,必须用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加重四倍。“…·惟斑色紫者虽为危候,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汤连投数剂,亦可十中救二三。”参见温毒、瘟疫、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条。

猜你喜欢

  • 神应异功散

    《外科正宗》卷一方。又名异功散。木香、官桂、当归、人参、茯苓、陈皮、白术各一钱,半夏、丁香、肉豆蔻、附子、厚朴各五分。加生姜五分,大枣三枚,水煎,不拘时服。治溃疡阴盛阳虚,发热作渴,饮沸汤而不知热,手

  • 金疮中风痉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即破伤风。详该条。

  • 湮尻疮

    病名。指婴儿在尿布遮盖部的局限性皮炎。出《外科启玄》卷八。常因婴儿下身不当的洗涤以及湿尿布过久浸渍,湿热之气蕴积肌表所致。临症好发于婴儿尿布遮盖部如下腹、肌内侧、会阴及臀部等处。初起患处为大片红斑,边

  • 月经滞涩

    病证名。是指经行涩滞不爽。《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一:“治妇人月经滞涩,调顺荣气,姜黄散方(姜黄半两,丁香半两,当归炒一两,芍药一分,右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二)。”参见经行后期、月

  • 水谷之气

    简称谷气,详该条。

  • 重下痢

    病证名。指以里急后重为突出的痢疾。《诸病源候论》卷十七:“重下利者,此是赤白滞下利,而挟热多者,热结肛门,利不时下而久气,谓之重下利也。”治宜清热活血。用芍药汤加减。

  • 鹅口疮

    病证名。又名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脾经邪热,或久

  • 本草汇

    药物学著作。18卷。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

  • 皮槁毛拔

    指皮肤枯槁不泽,毫毛脱落如拔掉的症象。《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由肺气耗伤,皮毛失荣所致。

  • 肾浊

    溺浊之一。见《世医得效方·漩浊》。因肾气虚寒,膀胱虚冷,元气不固所致。症见小便浑浊,遗精阳萎,腰膝痠软,精神困倦,耳鸣目花,面色黧黑等。治宜温肾固涩。选用秘精丸、固精丸、小菟丝子丸、附桂八味丸等方。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