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长期寒热发作之疟。《景岳全书·疟疾》:“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参见疟疾条。
病证名,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泻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气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泌别水谷,用五苓散,使水谷分利,则泻自止。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六。即无比散,见该条。
《医学发明》卷三方。乳香、没药、桑白皮、黑豆、栗子各一两,补骨脂(炒香)二两。为细末,每服半两,醋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温服。治跌打损伤,疼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即养阴清肺汤制成糖浆。治证同。见养阴清肺汤条。
疮疡诊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肿为疮疡常见的局部体征之一。由邪郁经络,气血凝滞而成。若红肿高突,根盘收束,焮痛色赤,势急变速,属实属阳,病浅易愈。若不红不痛,平坦散漫,或坚硬难溃,头面手足虚浮
①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即冷疮。详该条。
证名。见《奇效良方·诸血门》。又名红汗、汗血、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
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①邪气亢盛,正气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多见于急性热病如麻疹等。《温热经纬》:“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故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