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毛笋

毛笋

《中药大辞典》:毛笋

药材名称毛笋

拼音Máo Sǔn

别名茅竹笋(赞宁《笋谱》)。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毛竹

原形态毛竹,又名:猫头竹(《新安志》),江南竹(《汝南圃史》,猫竹、茅竹(《群芳谱》),孟宗竹、狸头竹、南竹。

乔木状竹类。秆高13~25米,直径10~30厘米,秆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秆环平,箨环突起,无毛;秆箨与节间等长或较长;箨鞘厚革质,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棕黑色斑点;箨耳不发达,具繸毛;箨叶狭长形,节上常具2枝条。小枝有叶2~8枚;叶鞘长17~25毫米,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鞘口有时仅顶端具数条灰白色繸毛,易落;叶舌长圆形,直立,长1~3毫米。叶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1厘米,宽5~14毫米,背面中脉基部有短柔毛,次脉3~5对,小横脉甚显著,叶缘有小锯齿或粗糙,叶柄长2~4毫米。花枝单生,不具叶,长约50厘米;小穗丛具苞片,苞片狭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6~22毫米,顶端具1直立线形的缩小叶,长7~18毫米;小穗具完全花及退化花各1枚,颖1片,长13~16毫米,外稃长22~24毫米,上部有粗糙硬毛;内稃长20~22毫米,先端双齿状,上部及二脊间有微毛,脊有小刺毛。笋期12月下旬(冬笋)至次年4月上旬(春笋)。花期8~9月。

生境分部多为栽培。分布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性味《纲目》:"甘,寒。"

功能主治①汪颖《食物本草》:"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②《食物宜忌》:"消痰,滑肠,透毒,解醒,发痘疹。"

③《纲目抬遗》:"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注意《食物宜忌》:"小儿脾虚者,多食难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毛笋

药材名称毛笋

拼音Máo Sǔn

英文名Mose Bamboo shoot

别名茅竹笋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P.edulis auct.non(Carr.)H.de Leh.]

采收和储藏:4月采挖,鲜用。

原形态毛竹高大竹类,竿高达20m以上,粗者可达20cm以上。幼等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基都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渐较长,中部节间长达40cm;竿环不明显,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箨耳小,耳缘有毛;箨舌宽短,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边缘具粗长纤毛;箨片较短,长三角形至披针形,初时直立,以后外翻。末级小技具2-4叶;叶片被针形,长4-11cm,宽5-14mm,有小横脉,表面光滑,背面在治中脉基部具柔毛,次脉3-6对,再次脉9条。花枝穗状,长5-7cm,基部托以4-6片鳞片状苞片,有时花枝下方尚有l-3片近于正常发达的叶,此时花枝呈顶生状;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侧,覆瓦状排列,下部数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两类似花枝的柄,上部的边线生纤毛及微毛,无叶耳,具易落的鞘口维毛,缩小叶小,披针形至锥状,每片孕性佛焰苞内具l-3枚假小穗;小穗仅有1朵小花,小穗轴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内稃的背部,呈外状,节间具短柔毛;颖1片,长15-28mm,先端常具雏状缩小叶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边缘常生毛茸;外稃长22-24mm,上部及边缘被毛,内稃稍短于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鳞被披针形,长约5mm;花丝长4cm,花药长约12mm;桂头3,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自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台湾省,黄河流域也有多处栽培。

化学成分苗含多糖,水解后有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和半乳糖(galactose)。嫩苗还含铁、镁、钙、钠、钾、铜、镉和钴。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化痰;消胀;透疹。主食品店积腹胀;痘疹不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煮食。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各家论述1.汪颖《食物本草》: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2.《食物宜忌》:消痰,滑肠,透毒,解醒,发痘疹。

3.《纲目拾遗》: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4.《纲目》:赞宁《笋谱》云,笋虽甘美,而滑利大肠,无益于脾,俗谓之刮肠蓖,惟生姜麻油能杀其毒。俗医治痘,往往劝饮笋汤,云能发痘,盖不知痘疮不宜大肠滑利,而笋有刮肠之名,则暗受其害者,不知数千人也。

5.《本草求原》:竹笋,甘而微寒,清热除痰,同肉多煮,益阴血。痘疹血热毒盛,不起发者,笋尖煮汤及入药,俱佳。

6.《随息居饮食谱》:笋,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菜豆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菜豆树药材名称菜豆树拼音Cài Dòu Shù别名蛇树、豆角树、接骨凉伞、牛尾树、朝阳花来源紫葳科菜豆树属植物菜豆树Radermachera sini

  • 天王七

    《中药大辞典》:天王七药材名称天王七拼音Tiān Wánɡ Qī别名五转七、白暴七、鸡爪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忍冬科植物羽裂莛子藨的根。秋末采挖。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

  • 宽穗兔耳风

    药材名称宽穗兔耳风拼音Kuān Suì Tù ěr Fēnɡ别名刀口药、白胡子狼毒、大叶一支箭、青皮草来源菊科宽穗兔耳风Ainsliaea triflora (Buch. Ham.

  • 蚕豆荚壳

    《中药大辞典》:蚕豆荚壳药材名称蚕豆荚壳拼音Cán Dòu Jiá Ké别名蚕豆黑壳(《纲目拾遗》)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的荚壳。化学成分含β

  • 蕹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蕹菜药材名称蕹菜拼音Wènɡ Cài别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来源旋花科植物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I. reptans (L.)P

  • 明萼草

    药材名称明萼草拼音Mínɡ è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中华孩儿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ngia chinensis Bent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原形态中

  • 匍匐滨藜

    药材名称匍匐滨藜拼音Pú Fú Bīn Lí别名海芙蓉、海归母、沙马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匍匐滨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triplex repens Roth.[A.belangeri B

  • 臭梧桐花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花药材名称臭梧桐花拼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别名龙船花(《泉州本草》)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头风,痢疾,

  • 石上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上藕药材名称石上藕拼音Shí Shànɡ ǒu别名石蚕、真金草来源兰科血叶兰属植物血叶兰Ludisis discolor (Ker-Gawl.)A. Rich

  • 毛水苏

    药材名称毛水苏别名水苏草、野紫苏、山升麻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毛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 ex 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性味甘、辛,微温。功能主治祛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