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林檎

林檎

《中药大辞典》:林檎

药材名称林檎

拼音Lín Qín

别名来禽(《王右军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治闻记》),花红果(《滇南本草》),花红、沙果(《品汇精要》),林禽(宁原《食鉴本草》),蜜果(《群芳谱》),五色柰(《医神纂要》)。

出处《千令·食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林檎果实

原形态小乔木。枝常上伸如灌木状,小枝疏生有绒毛。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幼叶密生白毛,长成后下面(尤其脉上)仍留有短柔毛;叶柄线形,长1.5~5厘米。伞形总状花序,花淡红色,径4~5厘米;花梗长2~3厘米;萼有细毛;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扁球形,径2.5~4厘米,果顶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黄色,染浓红色,散点黄色皮日。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向阳处、平原沙地。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一带昔遍栽培。

化学成分果实含叶酸。

性味酸甘,平。

①《千金·食治》:"酸苦涩,平,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甘,无毒。"

③《开宝本草》:"味酸甘,温。"

④《医林纂要》:"甘酸咸,温。"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止渴,化滞,涩精。治消渴,泻痢,遗精。

①《千金·食治》:"止渴。"

②《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③《本草拾遗》:"主水痢,去烦热。"

④《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⑥《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生食、捣汁。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②《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复方①治水痢:林檎半熟者十枚。以水二开,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食。(《食医心镜》)

②治小儿痢:林檎、构子。杵取汁服。(《子母秘录》)

③治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疬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敷上。(《子母秘录》)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以其味涩性温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其核食之烦心,助火可知。"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林檎

药材名称林檎

拼音Lín Qín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

别名文林朗果、金林禽、红林禽、水林禽、密林禽、黑林禽、来禽、频婆果、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花红果、花红、沙果、蜜果、五色柰。

出处出自《千金.食治》。

1.《食性本草》: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夏熟;小者味涩为QIN,秋熟。

2.《开宝本草》:林檎,其树似柰树,其形圆如柰,六月、七月熟,今在处有之。

3.《本草图经》:林檎,木似柰,实比柰差圆,六、七月熟,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熟烂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今俗间医人亦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花红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asiatica Nakai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将成熟时采摘,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花红 小乔木,高4-6cm。小枝粗壮,幼时密生柔毛,老时暗紫褐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5-5cm,有短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4-5.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上面有短柔毛,逐渐脱落,下面密被短柔毛。花两性;伞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5-2cm,密被柔毛;花直径3-4cm;萼筒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萼片5,三角披针形,长4-5mm,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长;花瓣5,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8-13mm,宽4-7mm,基部有短爪,淡粉红色,雄蕊17-20,花丝长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基部具长颈毛,比雄蕊稍长。梨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cm,黄色或红色,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2800m的山坡阳处、平原砂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南及辽宁、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性状本品梨果扁球形,直径2.5-4cm,表面黄色至深红色,有点状黄色皮孔。顶端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底部深陷。气清香,味微甜、酸。

化学成分果实含叶酸(Folic acid)。

性味酸、甘;温;无毒

归经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下气宽胸,生津止渴,和中止痛。主痰饮积食,胸膈痞塞,消渴,霍乱,吐泻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1.《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2.《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以其味涩性温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其核食之烦心,助火可知。

2.《千金·食治》:止渴。

3.《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4.《本草拾遗》:主水痢,去烦热。

5.《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6.《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7.《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丁茄

    药材名称丁茄拼音Dīnɡ Qié别名癫茄、大癫茄、野颠茄、野西红柿、钮茄根、山马铃、刺丁茄、番鬼茄来源为茄科属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以根、果或全草入药。夏、秋

  • 七鳃鳗

    药材名称七鳃鳗拼音Qī Sāi Mán英文名lamprey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出处始载于《吉林中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petra

  • 穿耳菝葜

    药材名称穿耳菝葜别名大托叶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来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强筋壮骨。治风湿

  • 枣叶

    《中药大辞典》:枣叶药材名称枣叶拼音Zǎo Yè出处《本经》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化学成分叶含蜡醇、原阿片碱和小檗碱,总量0.2%。同属植

  • 杉子

    《中药大辞典》:杉子药材名称杉子拼音Shān Zǐ别名杉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出处《纲目》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种子。功能主治治疝气,遗精,白癜风,乳痈。①《纲目》:"治疝气疼痛,一岁一粒

  • 地瓜藤

    《中药大辞典》:地瓜藤药材名称地瓜藤拼音Dì Guā Ténɡ别名地石榴(《滇南本草》),过江龙、土瓜(《草木便方》),野地瓜(《分类草药性》),地蜈蚣(《天宝本草》),牛马藤、过

  • 铁精

    《中药大辞典》:铁精药材名称铁精拼音Tiě Jīnɡ别名铁精粉(《子母秘录》),铁花(《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炼铁炉中的灰烬。性味辛苦,平。①《本经》:"平。"②《别录》:&

  • 慈姑叶

    《中药大辞典》:慈姑叶药材名称慈姑叶拼音Cí Gū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叶片。性味①《本草图经》:"味甘微苦,寒,无毒。"②《重庆草药》:&q

  • 普陀南星

    药材名称普陀南星拼音Pǔ Tuó Nán X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普陀南星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ringens(Thunb.)Schott[Arum ringens

  • 金狮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狮藤药材名称金狮藤别名香里藤、香里陈、青香藤、金腰带[福建]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柔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 Dunn,以根状茎及根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