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痰

寒痰

痰证之一。①一名虚痰。《医学入门》卷五:“聚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参见虚痰条。②一名冷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若由于外感而生者,……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参冷痰条。③指痰聚于肾的病症。《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兹即痰之在一身者言之,……在肾曰寒痰,其色有黑点,吐出多稀,多小便急痛,足寒逆,心恐怖,脉必沉,宜胡椒理中丸,或加星、半。此痰之由于五脏者也。”又名肾经寒痰。参见该条。④指素有痰疾,又感寒冷不节之气而喘咯咳唾者。《泰定养生主论》:“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参见痰证条。

猜你喜欢

  • 血沫痧

    痧证之一。指患痧面有口吐血沫者。《痧症全书》卷中:“血沫痧,胀闷废食,两胁疼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

  • 足厥阴之正

    十二经别之。出《灵枢·经别》。即足厥阴经别,见该条。

  • 小儿卒利

    病名,又名暴泻、暴注,指小儿急骤的泄利。《诸病源候论》:“小儿卒利者,由肠胃虚,暴为冷热之气所伤,而为卒利。热则色黄赤,冷则色青白,若冷热相交,则变为赤白滞利也。”治热利用香连丸;治冷利,用理中汤;治

  • 侧棱

    即横产。清·员从云《产科一得》:“手先出者,名曰侧棱。”

  • 经间期出血

    病证名。指在两次月经之间,即细缊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或伴轻微腹痛、腰痠的病证。亦称经间出血。常因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因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阳不足,精血亏损,于絪组之时、

  • 三串毒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此症上下生之,其形虽一,而中间皮好,但内肉溃烂,初起红色,亦不大痛,日渐溃烂。此症之来,六气七情所感,严寒酷暑所遇,积毒于脏腑,或年老男妇性度怡默而亦患此者,恐平居坐卧湿

  • 刘渊然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明代道士兼医家。江西赣县人。幼年出家,在祥符宫当道士,通医药。洪武二十年(1387年)受召于朱元璋,号高尚。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随皇帝到北京。仁宗时,号“长寿真

  • 太阳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

  • 燥火眩晕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可因岁运加临或时邪感冒所致。症见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旋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治宜清火润燥。用柴胡清肝饮、清肺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参见眩晕条。

  • 何大任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南宋医生。曾在太医局任职。家藏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于1216年(嘉定九年)刊刻,并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