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妊娠身痒

妊娠身痒

病证名。亦名妊娠遍身瘙痒胎前皮肤瘙痒。多由风热血热血瘀所致。风热多因素体阳盛,加之风热外邪侵袭肌表。症见身痒,起斑疹发热微恶寒。治宜祛风清热解表。方用荆防清热汤(《经验方》:防风黄柏连翘苦参黄芩荆芥、生石膏、白鲜皮蝉衣升麻甘草)。血热多因感受热邪,侵入营血,血热外蒸皮肤。症见身痒、烦躁不安,口渴喜饮。治宜清热凉血,祛风解毒。方用凉血消风汤(《经验方》:生地、石膏白茅根银花白芍玄参知母、荆芥、防风、牛蒡子、升麻、甘草)。血瘀多因肝气不舒、血行不畅、瘀血停滞、孕后感受风邪,风邪挟瘀血溢于肌表。症见身痒,红紫斑疹、丘疹、舌有瘀点。治宜养血化瘀、消风止痒。方用养血化瘀汤(《经验方》:熟地、赤白芍、丹皮桃仁红花牛膝白术首乌当归杜仲、炮山甲)。

猜你喜欢

  • 脾虚身肿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此脾虚肿之症也。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

  • 劳倦恶寒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芪之力。”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 六经提纲

    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从《伤寒论》条文中提出来的。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六经提纲为:①“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 膏肓病

    病证名。①指危重病证。《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膏肓部位有指为膈中者。《外台秘要·五膈》:“膈中之患,名曰膏肓。”②指劳嗽。《杂病源流犀烛·咳

  • 怡堂散记

    医话著作。2卷,续编1卷。清·许豫和撰于1785年。本书以医话体裁,随笔记录诊治和读书心得,分析古方,辨解药性,并节录一些医家有关论述。全书通俗易懂,对儿科疾病证治尤多阐发。

  • 经水乍多乍少

    病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经水或多或少。详该条。

  • 经来如猪肝水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如猪肝水,五心烦热,腰腹疼痛,面黄肌瘦,不思饮食,此气血皆虚也。先用黄芩汤(黄芩、当归、川芎、知母、苍术、花粉、白芍)退其烦热,后用调经丸(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三棱

  • 朱东樵

    【介绍】:见朱钥条。

  •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 丹田呼吸法

    气功功法。见胎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