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安徽药材》。即牡荆茎,详该条。
出《本草纲目》。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内伤短气之一。多由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壅塞肺道所致。《症因脉治》卷二:“实邪短气症,身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胁肋作痛,不得仰卧,其形似肿。”脉多沉滑、沉紧或沉伏。治宜利水除饮
病名。《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五味子散治五更天明溏泄一次,名肾虚泄。”详肾泄、肾虚五更泄泻条。
即金蟾散第一方,见金蟾散条。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手掌参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见《霉疮秘录》卷上。即杨梅疮。见该条。
【介绍】:元代医家。字子林。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精痘疹专科。
见顾允若《妇科辑要》。即子眩。详该条。
古病名。便血之一种。《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圣济总录·大小便门》:“夫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