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医学纲目》卷三十五。即缩儿胎。详该条。
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病名。《灵枢·痈疽篇》卷九:“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同内踝疽。详该条。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症为颈项生疮疡如疥癣,终成漏孔,出脓水而伴寒热腹胀等症。宜内服赤小豆散。相当于颈部淋巴结核。
舌边白厚,中央有黑干苔通向舌尖。为脏腑实热炽盛之候,症见大热、大渴、烦躁谵语、便闭、咽干,宜白虎、承气合用,清热解毒攻下(见《伤寒舌鉴》)。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王不留行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上林,穴在三里下一夫。”所指即上巨虚。见该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癎证痰多者为痰癎。多由小儿素有热痰内伏,复受惊恐而引起。症见仆地昏倒,惊掣啼叫,痰涎塞满喉间,口吐痰沫。治宜祛痰清热。先用一捻金,后服滚痰丸。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即土栗。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