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史典条。
出《肘后方》。即白螺蛳壳,详该条。
病名。产后血去过多,心气不足则心中惕惕然跳动不安,谓之怔忡。如产后血块未净,恶露流行不畅,治宜祛瘀生新,方用生化汤;如无瘀血残留,宜调和脾胃,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
指舌下静脉丛及系带。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
出《本草拾遗》。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芪之力。”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病证名。指眼内出血证。又名目血。目衄含义有二:①指血自泪窍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
【介绍】:清代医家。字秉衡。浙江钱塘人。盐官家族出身,为王孟英的曾祖,长于医术。著有《重庆堂随笔》(1808年),采集不少名言,并记述自己的医术心得体会,对伤寒的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皆有一定的见解;
病证名。《素问·痿论》:“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证治准绳·杂病》:“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此热在肌肉,遇夜尤甚。”脾热有虚实之分,详脾实热、脾虚热条。
出《伤寒论》。为淡豆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