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凉燥

凉燥

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盖以燥统于寒,而近于寒。”此病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证,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之类。如寒热已解,而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此乃肺燥移于大肠,法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参见秋燥、温燥等条。

猜你喜欢

  • 绦虫病

    病证名。由生食猪、牛、鱼肉引起。绦虫长盈丈,节片构成,寄生在小肠内,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长寸许,故又叫寸白虫。《太平圣惠方》:“其虫发动,则伤人脏腑,饮食不成肌肤。”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

  • 纶布

    出《吴普本草》。为昆布之别名,详该条。

  • 面条树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灯台树之别名。详该条。

  • 红内红星舌

    简称红星舌。纯红舌中满布深红色红星点。为脏腑血分热毒炽盛之候。若症见壮热大渴、烦躁不眠、大便秘、小便涩等,宜急投清热凉血解毒之剂(见《伤寒舌鉴》)。

  • 配穴法

    指针灸临床治病时穴位相互配合的方法。常用的有:前后配穴法、俞募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原络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子母配穴法等。详各该条。

  • 牛筋条根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胡椒根之别名,详该条。

  • 风寒腰痛

    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凡腰痛病有五……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因风寒着腰所致的腰痛拘急,或连脊背,或引脚膝,或见寒热,腰间觉冷,得温痛减,脉浮而紧。治宜疏散

  • 灵枢经

    医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卷共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

  • 瞎眼

    证名。见《银海精微》。目盲之俗称。详该条。

  • 同化

    运气术语。指属于同类而化合。参见运气同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