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夏季发生的化脓性疖肿。又名暑疡、暑令疡毒小疖。《外科启玄》卷七:“夏日受暑热而生,大者为毒,小者为疖。令人发热作胀而痛,别无七恶之证。宜清暑香茹饮,内加芩、连、大黄之类,治之而愈;外加敷贴之药
听声知病之一。见《证治准绳·幼科》。语短声迟缓,肠鸣泄泻频。嘎声多不响,风热肺家因。
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少阴属君火之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病名。多由外伤所致舌体部分断裂或断落。《伤科补要》卷二:“含刀误割其舌,将断而未落者,用鸡子内软衣袋舌,将止痛生肌散,蜜调敷舌上,频频添换,使患人仰卧,薄粥灌喉,不动其舌,则易愈。”今多用手术治疗。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目珠偏斜一侧而不能转动者。“神珠将反者,谓目珠不正,虽欲转而不能转,乃风热攻脑,筋络牵急,弔偏神珠,是以不能运转”(《张氏医通》卷八)。相当于今之麻痹性斜视,参见目偏视
古诊法。详十度条。
①病名。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以关节、肌肉痠痛、拘急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
病证名。即指崩漏。《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崩中之状,是伤损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故忽然崩下,谓之崩中。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沥不断,名曰崩
《医学心悟》卷三方。熟地、当归各四两,白芍(酒炒)三两,川芎一两五钱,牛膝二两,白术、香附(酒、醋、姜汁、盐水各炒一次)、丹参、茺蔚子各四两。为细末,再以益母草一斤,酒、水各半熬膏,和炼蜜为丸,每早开
【介绍】:见刘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