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针
皮肤针之一种。因针柄一端集针七枚,如七星并列,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皮肤针之一种。因针柄一端集针七枚,如七星并列,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小儿初生时以韭根捣汁煮开灌之;或用甘草煎水,浸韭子汁,涂儿唇上。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攒竹,见该条。
指少阳病热郁胆腑的证候。如口苦,咽干,目眩,胸闷呕吐。少阳腑病与少阳经病常同见,故均属小柴胡汤主治范围。
①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鸢尾之别名。②出《本草崇原》。为萹蓄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膀胱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拨,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
【介绍】:见麻九畴条。
即指纹深沉。主病邪在里。
【介绍】:见赵道震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图经》作五户。即天突,见该条。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胜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