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鼻衄

鼻衄

病证名。又名衄血鼻沥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因肺热上壅所致者,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宜清泻肺热,用桑丹泻白散加减。因胃热薰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干,兼口臭烦渴等症。宜清解胃热,用玉女煎加减。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而鼻衄者,症见六脉浮大无力,两尺尤弱。宜引火归元,潜镇浮阳,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宜滋养肺肾,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有因外伤所致者,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药入鼻内止血,亦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

猜你喜欢

  • 龙虎升降

    针刺手法。出《针灸问对》。亦称龙虎升腾。其法进针后先在浅(天)部左盘一圈,紧按至中(人)部,随即慢提至浅部,右盘一圈,如此反复九次,然后将针轻插至深(地)部,先右后左盘旋,各紧提慢按六次。最后据情使用

  • 中经

    中风类型之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

  • 旋覆半夏汤

    《济生方》卷七方。旋覆花、川芎、细辛、人参、炙甘草各五钱,当归、半夏、赤茯苓、干姜、陈皮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妊娠恶阻,心下愤闷,吐逆不食,恶闻食气,头晕,四肢骨节烦

  • 青蛤丸

    《卫生鸿宝》卷一方。青黛、煅蛤粉各三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指头大,每服三丸,睡前噙化。治肝火犯肺,头晕耳鸣,咳痰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

  • 风气腹痛

    病证名。指感受风冷而致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风气腹痛之症,风冷着腹,即患腹痛,或发寒热,腹中攻注,或腹中作响,大便作泻,此风气腹痛之症也。”多因风寒侵袭肠胃,传于太阴所致,治宜疏散温中为主。寒

  • 鼻交频中

    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鼻交頞中一穴……亦宜灸,然不如针。此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禁倒不识人;黄疸,急黄,八种大风,此之一穴,皆主之。”无具体

  • 折疡

    病名。指骨折及肢体损伤之证。《周礼·天官篇》: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的折疡,就是伤科病。详见骨折条。

  • 跗(fū 肤)

    同胕、趺。足背部。《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

  • 禹粮石

    见《中药志》。为禹余粮之别名。详该条。

  • 美眉

    眉毛秀美润泽。眉毛的润泽或枯萎与血气的盛衰有关,润泽是血气盛的征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