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草
见《广州植物志》。为笔仔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笔仔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外科传薪集》方。大黄三两,黄柏一两,黄连三钱,煅石膏二两,炉底灰少许。为细末,黄连水调敷患处。治风毒黄水疮。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指病因病理均属寒而表现出热的假象。参见真寒假热条。
病名。指疔之生于唇棱偏里者。《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反唇疔发唇里棱。”初起形如粟米,色紫坚硬。肿甚麻痒木痛,寒热交作,烦闷作呕,甚则令唇外翻。详唇疔条。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劳诸方》。详骨蒸条。
《医醇賸义》卷三方。沙参、薏苡仁各四钱,苏子一钱五分,枳壳、前胡、桑叶、白术、橘红各一钱,茯苓、贝母各二钱,荷叶蒂一枚。水煎服。治大肠咳,咳而遗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医学提举司主管官员之一,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从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