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热盛之实证。《千金要方》:“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治宜清泄肝热结合疏肝解郁。
进针法之一。用稍短于所用毫针的空心细管一根,竖置穴上,然后将平柄毫针放入管腔,用食指快速叩击露出的针柄,使针迅速进入皮下,随即除去套管,可以减轻进针疼痛。
【生卒】:约1585~1664年【介绍】:清初著名医家。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年青时以贡生被选入京城,清军入关后隐居,并研读医书,旅游于南昌、靖安等地,后(1644~1661)在
【介绍】:南宋医家。字履道。汾州(今山西汾阳)人。精于医药,由于本人患病,奋而学医试药,深有所得。集有《十便良方》40卷(全名《备全古今十便良方》),用药简当,便于应用。
病证名。闪挫腰痛的古称。《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腰者,谓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痛也。”详闪挫腰痛条。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曾学经于西藏甘丹寺。后改习医学。著有《医学史正道》。
小儿痫疾的三种证候,简称三痫。《备急千金要方》:“小儿之痫有三,风痫、惊痫、食痫也”。其发病原理,《婴童百问》:“发痫者,小儿之恶病也。幼小血脉不敛,骨气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滞经络
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出《外科理例》卷一。即胬肉。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