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寒白喉

阴寒白喉

喉症型之一。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九。指素禀阳虚,传染阴毒而发的白喉。其症喉间初见白点,继则白块满喉,饭粒可进,惟饮水及咽津则痛甚,身微热四肢厥逆,脉缓无神,舌苔灰白而滑,宜以破阴助阳为治,用四逆汤加味,或坎宫回生丹(血竭梅片、生附片、牙皂郁金、真雄精麝香细辛、飞月石)、艮宫除害丹(真珍珠地虱婆、真琥珀、真玛瑙、手指甲、麝香、真珊瑚、蚯蚓、大梅片、辰砂蚕茧马勃)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气风涎吐出。参见虚寒白喉条。

猜你喜欢

  • 图经本草

    见本草图经条。

  • 涩肠固脱

    同涩肠止泻。详该条。

  • 片玉心书

    儿科著作。5卷。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卷1~3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并附歌赋和望诊图;卷4~5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类疾病的证治。现有《万密斋医书十

  • 针烙法

    外治法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①针烙决脓:凡痈肿皮厚口小,脓水出之不快者;或疖皮薄内溃成脓者,当用火针法排其脓血。②消肿火针:凡鱼口便毒,横痃冷疔,形势已成顽肿木头,不溃不消,针之引毒外出。取

  • ①音gē。①人的上肢如胳臂,胳膊等。参见胳膊条。②腋下。《广雅·释亲》:“胳谓之腋。”②音gé。同骼,详骨骼条。③作络解。《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得气也。”

  • 胫阴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黄鳅痈。见该条。

  • 妊娠肠风下血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五、六个月,胎气已成,忽患肠风,此风淫伤胃所致。……迁延不愈,胎必受损。治法祛风清燥、除热凉血;或久则用涩脱之剂、宜安荣散。”(白芍、当归、生地、熟地、黄芩、槐角、地

  • 李仁

    见《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

  • 碧翳

    病名。《古今医统》:“此因风热久亢而生碧翳,淡青色于黑睛上,不痛不痒,久则失明。”参见宿翳及旋螺突起等条。

  • 吴群

    【介绍】:三国时蜀国医家。据史料记载,著有《意医纪历》1卷,现已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