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之一。①因外着雨露,内停水湿所致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名曰湿疟。”治用术附汤、草果厚朴汤等。②即暑疟。
病证名。丁甘仁《女科医案》:“室女经闭肝失疏泄,宿瘀内阻,水谷之湿逗留,太阴、阳明、厥阴三经为病,始而少腹作痛,继则脘胀纳少,目黄,溲赤,肌肤亦黄,大便色黑,现为黄疸。久则恐成血臌,急宜健脾逐湿,祛瘀
【介绍】:见余午亭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即代指。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凤眼果之别名,详该条。
即远道选穴法,见该条。
方书名。30卷。宋代医方,撰人待考(原题宋·张锐撰。据陆心源《仪顾堂集》卷19考证疑为北宋·孙兆撰)。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2、3、6、8四卷。卷1为医论及炮炙法;卷4~27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疮疡溃后久不敛口。多因正虚邪恋所致。若见脓水清稀,脉虚神疲者,宜八珍汤以补益气血;若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红,脉数者,宜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若疮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
出《益部方物略记》。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即耳烂。《疡医大全》卷十三:“耳轮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又方:贝母、轻粉研匀干掺。”参见月蚀疮、旋耳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