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郁证

郁证

证名。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简称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六种,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又有七情郁证内郁,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脏腑郁证如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三焦郁等。六气郁证又称外郁,如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辨证虚实之分。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数种。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可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症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温胆肠等方。虚证多见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症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用滋水清肝饮等方。参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探吐

    吐法之一。使用消毒的工具(如鹅毛、鸭毛),刺激咽喉引起呕吐的方法。用于痰涎阻塞咽喉急症或误食毒物或食滞在胃者。

  • 头眩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即眩晕。详该条。

  • 瘀血闭结

    病证名。指便秘之由于瘀血而致者。《血症论·便闭》:“瘀血闭结之证,或失血之后血积未去,或跌打损伤内有瘀血,停积不行,大便闭结,或时通利,仍不多下,所下之粪又带黑色,腹中时时刺痛,口渴发热,脉带涩象,宜

  • 月色皆浓

    病证名。见清·黄惠然《黄乔嶽眼科全集》。谓目至黄昏则视物不清,参见目常日夕昏条。

  • 足心痛

    证名。《张氏医通》卷五:“足心痛。足心及踝骨热疼者,为肾虚湿著,命门火不归经,肾著汤,下八味丸。肥人多湿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宜肾著汤合二妙散。”参见脚心痛条。

  • 实中夹虚

    指实邪结聚的病夹有虚证,邪盛正虚。如臌胀病,症见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减、气短乏力、脉弦细等,为气血郁结的实证夹脾肾不足的虚象。

  • 郎叔廉

    【介绍】:见郎简条。

  • 股阴疽

    病名。出《灵枢·痈疽篇》卷九。即附骨疽。详该条。

  • 孔广福

    【介绍】:清代医家。字行舟。浙江桐乡县人。精于医术,尤其长于治疗外感证。著有《记忆方诗》一书。

  • 清解

    热性病治法之一。有清热解表、清热解毒、清热解暑等。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