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3寸处。主治癫癎,下肢浮肿。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追风伞之别名,详该条。
出《两京记》。为李子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医家。继唐·刘禹锡撰《传信方》之后,撰有《续传信方》十卷,佚。又撰有《婴孩方》10卷(见《宋史·艺文志》)。
见《中药志》。为紫草茸之别名,详该条。
《医学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制香附、厚朴(姜炒)。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久病脾虚,或吐泻暴伤脾气,健运失常,饮食不化,食少腹胀,精神倦怠,面黄瘦。
证名。嚏之俗称。详该条。
肾气通行的道路。《素问·水热穴论》:“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