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喘》。指岁运失常,气候变化所致的气喘。①中岁金太过而致者,症见咳嗽气逆,肩背痛,喘喝有声,胸凭仰息等。当治以温剂。②由岁火太过,火攻肺虚而致者,症见喘咳肺胀,呼吸响鸣,寒热,少气
见《云南中草药》。为拔毒散之别名,详该条。
眼的部位名。见《兰室秘藏》卷上。即眼弦。详该条。
出《脉经》。一指月经不调。二指经闭。
①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作用。《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②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参营气同病
见《白喉忌表抉微》。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正将”中的次层润药为:天冬、当归、白芍、丹皮、贝母、薄荷、生甘草。“猛将”中的次层润药为:瓜蒌、生栀仁、连翘、川黄柏、马兜铃、兰草根。“次将”中的次层
指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用以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本草纲目》:“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由寒湿侵袭所致的慢性痹证。因寒邪使气血凝泣不通,湿邪又粘腻滞著不移,两邪相合,可致肌肤疼痛、关节挛痹,并有痛处固定、病程缠绵的特点,故名。
【介绍】:清代医家。字焉文。江苏毗陵(今武进)人。尤长于本草,辑有《本草汇笺》(1660年)一书。
证名。指有邪有滞的痞症。多由湿浊内阻,寒滞脾胃,痰食内结,或肝气郁遏或外邪内恋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症见胃脘痞塞满闷,伴有呕逆,大便秘结,甚则疼痛不能饮食。治宜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