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纲目》。为食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即内服的膏剂。详膏剂条。
①气功术语。原为道士修炼方法之一。古人认为,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好象胎儿在胎胞中的呼吸一样(据《抱朴子》),故名。近代又称胎息为丹田呼吸法或脐呼吸法。练功时要求意守中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
外治法之一。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用药膏涂擦体表的一定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按摩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例如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用祛风药或抑制霉菌药加酒调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在武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肩髃。见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ST42。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当第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篇》。即肩髃。见该条。
病名。指饮食停积胃肠,日久不化的病证。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亦可用谷神丸、大安丸等。又名宿滞、宿食不消,参见各条。
见《药材学》。即橘核,详该条。
证名。同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素问·热论》称谵言。指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