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胀

虚胀

胀病之一。见《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有气虚血虚之分。《张氏医通·腹满》:“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躁,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景岳全书·杂证谟》:“治胀当辨虚实。……第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诸如此类。使非培补元气,速救根本,若虚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主之。若脾虚兼寒者、宜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若脾虚兼痰者、宜六君子汤。若肾虚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虚在肝肾者,宜六味地黄汤。若肾虚兼寒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肾气汤主之。”参见胀病条。

猜你喜欢

  • 膈痰

    痰证之一。又名痰结实。《圣济总录》卷六十四:“膈痰者,气不升降,津液否涩,水饮之气聚于膈上,久而结实,故令气道奔迫,痞满短气不能卧,甚者头目旋运,常欲呕吐。”治宜降气涤痰为主。参见痰证、痰结实条。

  • 温热

    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实际上差别不大。②病名,即温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

  • 医事说约

    方书。1卷。日本香川秀庵撰。成书于1744年。此书汇辑作者自用医方300余首。分伤风寒、瘟疫、中寒、中暑等60余门。多属仲景方及自撰方。卷首“家方四剂”:顺气剂、解毒剂、排毒剂、润凉剂,各著剂量、用法

  • 翳如称星

    病证名。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指黑睛所生细小星点白翳,可为一点,或三、四点,乃至数十点。参见聚星障条。

  • 味痰

    痰证之一。见《泰定养生主论》。即酒痰。详见该条。

  • 古今医案按选

    书名。4卷。清·王士雄选辑书成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的医案,分类辑录,并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

  • 肉蜈蜂

    病名。见《外科真诠》卷上。指生于大腿内侧之肿疡。由风湿郁积,气血阻滞而成。患处皮肤不红肿,但疼痛难忍,溃后有败肉如蜂之状,故名肉蜈蜂。初起治宜消散,服黄芪内消汤;外用五虎丹;已溃用五五丹去腐,继用生肌

  • 阳维穴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

  • 宗司

    运气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宗,宗主。谓五运五行为运气之宗主。

  • 刘瑾

    【介绍】:明代医家。字永怀,号恒庵。籍贯未详。从陈会学针灸术,后应宁献王之命重新校订和补辑陈会的《广爱书》,并改名为《神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