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民族方药书。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编。载傣医古验方111个,傣药105种。用汉傣两种文字对照编写。古验方部分附影印手稿原文。傣药部分附插图对照。书后有拉丁学名索引。1985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古病名。指食不知饱,肌瘦、腹大而多泄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但其腹大,其大便数而多泄,亦呼为豁泄,此肠胃不守故也。”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商阳,见该条。
指第六胸椎。《素问·刺热篇》:“六椎下间主脾热。”
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黑苔结瓣,拨开瓣苔,舌底也呈黑色。此为脏腑热极恶候。每兼有高热、烦渴、张口吹气,或腹绞痛,或口噤不言,或卒倒不省人事,或周身发臭难闻等危重症状。急用大剂清热泻火解毒药(见《伤寒舌鉴》)。
①出《神农本草经》。为青葙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为青蒿之别名。各详该条。
痰证之一。指痰浊留伏于胸膈所致的病证。《不居集》卷十七:“伏痰:略有感冒,便发哮嗽,呀呷有声。”方用乌巴丸等。参见痰证条。本症类似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介绍】:见卢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