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胛骨下角处。主治咳血,肋间神经痛,肺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病证名。见《保婴易知录》。指眼皮外翻,如以舌舐唇之状。治以熟石膏、栀子仁、生甘草、防风(酒拌微炒)、豨莶草(酒蒸晒干),研末,煎汤口服或外用洗疮。
证名。指手足弛缓软弱无力。多由风、寒、湿邪阻遏经脉所致。《千金要方·诸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可用羌活汤、五痹汤等。本证可见于中风、痹证等。
中风证候中经、中络的统称。见《寿世保元》。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参见中经、中络条。
①指经穴。杨上善曰:“经俞者,谓经之穴也。”②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即当归补血汤第一方,见当归补血汤条。
【介绍】:见龙柏条。
病名。新生儿硬肿症,与肉硬相近似。以皮肤硬肿、冷、紫暗、舌质紫,口鼻流出血水为特点。其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寒凝经络,气滞血瘀为多。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寒冷季节发病较高,亦有少数因外感邪热
化痰法之一。治疗湿痰的方法。由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症见痰白易咯,胸闷恶心,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而腻。用二陈汤等方。
见《药材学》。为射干之别名,详该条。